洪武三年的金陵封爵台上,六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接受了明朝的最高荣典,然而这场盛大的分封背后,却早已埋下了朱元璋清洗功臣的伏笔。
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命回乡募兵,徐达加入其中。随后,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跟随朱元璋南略定远,收编民兵、元军数万人,接着又攻取滁州、和州等地。
![]()
至正十四年(1354年)冬天,李文忠跟着父亲历尽磨难,到达滁州,见到朱元璋。朱元璋见到保儿(李文忠小名),十分高兴,把他收为养子,让他跟自己姓,改名为朱文忠。
在连年征战中,六位杰出人物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基石。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六人位列公爵,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中的翘楚。
01 六公爵封爵
明朝开国六公爵都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分封的。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这六人中,徐达、常遇春(常茂之父)、李文忠、邓愈、冯胜主要是军功卓越,而李善长则是文臣之首,负责后勤供应和政务管理。
朱元璋在分封时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这体现了朱元璋对文武功臣的不同评价标准。
02 徐达:开国第一功臣
![]()
徐达是明朝开国军事统帅。他出身农家,1353年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善于用兵,且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所以颇得信任,可以说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他的主要战绩包括: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被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徐达是善终的,野史说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但这一说法不可信。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03 李善长:文臣之首的悲惨结局
![]()
李善长是濠州人,朱元璋平定滁州后李善长加入,从此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朱元璋将其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明朝丞相胡惟庸也是李善长推荐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不过此时李善长被放过了。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因事下狱,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根据《太祖实录》记载,李善长之所以被诛,是因为涉及胡惟庸案。史料记载:“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谋反,词连李善长等。赐惟庸、宁死,善长勿问。二十三年五月,御史劾奏善长大逆罪状。廷讯得实,善长遂自经;赐陆亨等死。”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04 常茂:将门之后的起伏
![]()
常茂是名将常遇春的长子,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战功仅次于徐达的常遇春已经病死,所以常茂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
常茂为人跋扈,他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婿。蒙古的纳哈出率部投降,在酒宴时,常茂酒醉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
冯胜上奏朱元璋参了常茂一本,而常茂则反告冯胜处置不当,朱元璋大怒,收了冯胜的兵权,常茂则被发配到龙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常茂病死,也算幸运,二年后“蓝玉案”就开始了。常茂无子,其爵位传于弟弟常升。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
05 李文忠:皇亲国将的善终
![]()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明朝的开国名将。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护犊子,对这个外甥非常器重,当然李文忠本身能力也不错。
洪武十六年(1383年),李文忠得病。朱元璋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第二年三月李文忠病逝,年四十六岁。
太祖怀疑华中下毒,便降低华中的爵位,将其家属逐至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都被斩首。李文忠是病死没有疑问,只是朱元璋的残暴通过此事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06 冯胜:功高震主的代价
![]()
冯胜是安徽定远人,他年少时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天下大乱,他收拢了一批兵马结寨自保,后投靠朱元璋,征讨四方,功勋卓著。
明朝开国功臣中,冯胜的军功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位列第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蓝玉案”大肆屠杀开国武将,蓝玉被杀一个月后,冯胜被削去兵权召回了南京。
虽然从此冯胜夹着尾巴做人,但是两年后朱元璋还是将屠刀举向了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以蓝玉党的罪名被赐死。
冯胜有两个女婿,都比较出名,一个是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另一个是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问题就出在女婿朱橚身上,有一次,朱橚因秘密会见冯胜,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大怒,严惩了冯胜,从那时起就对冯胜起了杀心。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07 邓愈:早逝的幸运
邓愈是安徽省泗县人,他骁勇善战,臂力过人,16岁就拉起了队伍反抗元朝,之后带着一万多人马投靠朱元璋。
![]()
他追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可谓战功累累。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大获全胜。
在班师回朝途中,邓愈染病去世。邓愈是洪武十年冬十一月初九日自河州召还,至寿春,以疾薨7。邓愈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他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08 六公爵的结局对比
明朝开国六公爵中,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杀,冯胜因“蓝玉案”牵连被杀,其他四人都是病逝的。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善终的徐达、李文忠、常茂、邓愈都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开始之前死的,对这四人而言也是一件幸事。
![]()
朱元璋在位的中后期大杀功臣,到了他去世前开国的文臣武将基本被杀戮殆尽。六公爵的结局也反映了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和清洗。即使是幸存的功臣,也大多是在朱元璋生前去世的,避免了被清洗的命运。朱元璋的清洗行为是为了确保太孙朱允炆能够顺利继位,但客观上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以至于到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无将可用。
09 历史启示
明朝开国六公爵的命运反映了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和清洗。朱元璋出身卑微,对权力极度敏感,对功臣的防范心理很强。随着太子朱标的早逝和太孙朱允炆的年幼,朱元璋更加担心功臣会对皇位构成威胁,因此加大了清洗力度。
六公爵的不同结局也反映了朱元璋的统治策略:即使是最高级别的功臣,一旦被认为对皇权构成威胁,也会遭到清洗。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出身低微的开国皇帝往往对功臣更加猜忌。
![]()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胜被赐死,标志着开国六公爵时代的彻底落幕。朱元璋为确保皇孙朱允炆顺利继位,几乎清洗了所有可能构成威胁的功臣宿将。六公爵中,仅徐达、邓愈和李文忠真正得到善终,但他们也都死在“蓝玉案”之前。
李善长全家被诛,常茂流放,冯胜赐死——大明开国六公爵的结局,完美诠释了朱元璋“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帝王心术。
注:文章基于历史事实进行创作,引用历史资料已标明出处,绝非胡编乱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