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通辽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工作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下大力气抓招商引资。2021年1月—2025年9月,全市累计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2316个,签约额8754.65亿元,累计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557个,实现到位资金1563.39亿元。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由2020年的近40%增长至2024年77.1%。
强化统筹 凝聚招商引资合力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的鲜明导向,通辽市以一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组合拳”,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通辽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将招商引资这一专项工作作为新年“首会”和年终压轴会进行安排部署和全面总结,连续4年在冬末春初招商引资“黄金期”开展招商引资“冬季攻势”,变“冬闲”为“冬忙”,导向鲜明地将招商引资工作摆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先后超前研究制定了《通辽市2021—2022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持续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做好2023年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辽市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辽市创新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通辽市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行动方案》等20余个配套文件,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明确了具体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现实路径;超前调度工作目标,确保全年目标任务按序时进度压茬推进,于每月上旬对当月完成情况开始摸底,并深入重点地区项目一线实地调研、督促指导。招商引资核心指标一度跃居全区前五位。
坚持以上率下,通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带动形成全域动员、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近百次,分别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河北等20余个省市考察,对接了龙马集团、梅花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北京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商会等150余家重点企业和行业商协会;其他市级领导累计带队外出招商300余次;各旗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累计带队外出招商600余次。全市组建各级招商队伍共447支、1400余人,久久为功狠抓招商。举办或参与各类招商推介活动百余场次,吸引客商来访近万人次。
明确目标 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招商引资,关键在精准,核心在方向。通辽市深挖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绘就了清晰的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施工图”。聚焦通辽市“九大产业链”,精准对接国内与全市优势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优强企业,吸引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和优质项目落户,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在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山东龙马集团将全国总部迁至通辽,投资336亿元建设蒙东风机装备制造基地,现已完成固投88.3亿元,带动中车、三一重能、金风科技等10家业内头部企业入驻基地,成为全球在建规模最大、产业链配套能力最强的陆上风机整机装备制造基地。另外,在其他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先后引进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日产2400吨光伏玻璃、138万千瓦风电大基地、海螺新型储能专项行动50万千瓦/200万千瓦时电网侧储能等项目签约落地。
在绿色铝基新材料产业方面,以绿电铝为原料,打造以高端铝箔、汽车轻量化等铝产业前沿领域为核心的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连续6届在通辽市成功举办。2024年,国家电投投资建设的新能源自发自用绿电铝生产线——通辽市扎哈淖尔35万吨绿电铝项目,电解铝产能从270万吨提高到305万吨,电解铝产能占全国的1/7。电池铝箔、铝银浆、球形铝粉成为全球单项冠军。在绿色镍基循环新材料产业方面,投资170亿元的毕氏经安镍循环产业园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全部达产后镍铁合金产能将达到140万吨,排名全国第二位,以该企业为链主的一批后续加工企业相继落户产业园区。在绿色硅基新材料产业方面,推动中建材超白砂、奥邦玻璃制品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落地,建成全国首条沙漠砂提纯生产光伏砂生产线,中建材矽砂项目获评国家级“小巨人”产业。投资57.2亿元的兴固纳米微晶新材料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生产线规模是目前国内同类产品最大生产线的8.5倍。通过以商引商,奈曼玻纤产业园吸引28家玻璃纤维企业组团落户通辽。在玉米生物产业方面,梅花生物集团近几年来先后追加投资34亿元,建设苏氨酸、淀粉糖、核苷酸等项目,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引进全国各地30余家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企业落户开鲁医药化工园区,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原料药和中间体产业基地。在现代中(蒙)医药产业方面,作为“中国蒙医药之都”,通辽市境内的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生产的蒙成药已占全国蒙成药市场销售份额的50%以上。在天然碱产业方面,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地区天然碱采矿权以68亿元挂牌成交,吸引央企中盐碱业集团入驻,计划投资188亿元启动天然碱产业园区建设。
精准施策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通辽市以理念之变引领方法创新,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从“广撒网”向“精耕作”深刻转变。近年来,通辽市紧盯全国招商工作形势变化,不断优化调整招商方式,实现了从“全员招商、全域招商、全季招商”向“专业招商、重点招商、全季招商”,继而向创新招商根本转变,2024年,率先提出开展“招商引资创新年”行动,探索推出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招商、在国内产业发达地区驻点招商、设立外埠商会“双招双引”联络处委托招商、聘请“招商顾问”以商招商、依托龙头企业链式招商、以试点先行先试基金招商、与社会资本携手共建园区招商等创新招商举措;2025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又策划提出了“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的新思路,以项目谋划为抓手,强化产业链招商、探索国有企业招商等行动,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由追求数量到量质齐升转变。
一系列创新机制与务实举措的协同发力,正持续优化着通辽市的招商生态,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提供着全生命周期的阳光雨露。在市级投促部门设立“外埠内蒙古(通辽)商会‘双招双引’联络处”,与上海、深圳等5个城市内蒙古(通辽)商会签订合作协议,挂牌设立“通辽市双招双引联络处”开展委托招商,先后精心选聘有优质招商资源和良好招商业绩的103名企业家、商协会负责人担任市级“招商顾问”,扩大通辽招商“朋友圈”,先后引荐200余家企业、商会来通辽考察,成功引进一批项目落地。围绕以“链”强“产”工作思路,市级层面组建12个产业链招商协调服务专班,旗县层面成立63个产业链招商专班,以全区19个重点产业为指引,聚焦全市“九大主导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打造了“服务+招引”新模式。
强化项目管理,创新推进机制,建立市旗两级领导包联项目责任清单,实现招商引资“项目管家”服务全覆盖,为企业提供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招商引资项目金融需求推动机制,定期汇总梳理企业金融需求,并及时向金融机构推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市属职业院校与入驻企业双向对接推进机制,并于5月24日承办第二届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协同发展招聘会,组织龙马集团、中晖制药等6家优质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岗位479个,为招商引资企业提供双向人才服务。创建编印《通辽市重点产业图谱》《通辽市民间投资项目库(第五版)》《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头部企业参考名录》《专精特新企业参考名录》等资料,为各级招商队伍强化工作实践提供了有力指导;按期发布招商引资周讯、快讯700余期。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通辽市投资促进局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