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1915年10月26日,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爱国化学家,卢嘉锡。他是我国结构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科学报国、教书育人的典范。卢嘉锡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台湾省籍塾师家庭,祖籍台湾台南。他少年时代便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13岁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5岁预科毕业并升入厦门大学本科。1934年,他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因成绩优异留校担任助教。
![]()
1937年,他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化学系深造,并于193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远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指导下从事结构化学研究!
这段经历使他迅速成长为国际晶体结构分析领域的领先科学家之一。
![]()
![]()
![]()
![]()
![]()
在美期间卢嘉锡取得了一项重要成果——针对X射线晶体学中繁琐的“洛伦兹偏振因子校正”问题,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图解方法,大大简化了计算流程。
(他设计出相应的两种曲线卡,将其做成透明的“模板”,可直接用于魏森堡照片和倒易点阵图网。进行洛伦兹偏振因子校正时,只需把照相底片覆盖在“模板”上,洛伦兹偏振因子倒数的内插值即可直接读出来,省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这是一种处理等倾角魏森堡照相衍射斑点的洛伦兹偏振因子的图解法。
该方法被收录于1959年出版的《国际X射线晶体学用表》中并以其姓氏命名为卢氏图表 (Lu's Chart),在国际化学界被广泛应用直至计算机技术普及。直接说就是他研究的这类领域可能给外行都不能一下讲明白,他研究的卢氏图表超级好用,确实是被国际的化学界普遍应用了好几十年。
![]()
![]()
他开创了中国的结构化学学科,是新中国最早从事结构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美国期间,已在《自然》、《晶体学报》、《美国化学会会志》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1946年回国后,他将这个新兴学科引入国内,并在厦门大学率先创办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化学研究所,首次在国内招收结构化学方向研究生,为中国结构化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
![]()
卢嘉锡善于总结科学方法,他提出从事科学研究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他常常告诫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强调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要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他还认为,探索新晶体材料,不应受国外学术思想的束缚,跟在外国人的后面走,应该在分析、总结国外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创新道路。)
![]()
1973年,卢嘉锡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网兜结构模型(后被称为福州模型),这比西方国家类似的设想至少早了四年。这一模型属于过渡金属原子簇结构模型,对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等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他进一步提出了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自兜”合成中的“元件组装”设想,推动了我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
![]()
![]()
![]()
![]()
![]()
![]()
![]()
他还指导研制了“中国牌”晶体。卢嘉锡较早地将结构化学理论应用于新技术晶体材料的探索,提出了“性能敏感结构”的新概念。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先后于1984年和1987年成功研制出偏硼酸钡(BBO) 和三硼酸锂(LBO) 等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这些晶体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科学思想创造出的最优秀的‘中国牌’晶体”,BBO晶体更是宣告了染料调谐激光器时代的结束。
![]()
![]()
![]()
![]()
![]()
搞研究的同时,卢嘉锡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常以“教书匠”自诩并自豪。他曾在厦门大学担任化学系主任、副教务长、理学院院长等职,并于1960年起担任福州大学副校长。
![]()
他秉持着“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培养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那就算不了好教师”的信念,倾心培育后学。20世纪50年代初,在师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他不顾行政和教学工作的繁重,独自为研究生讲授了六门前沿课程,包括“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统计热力学”和“现代晶体学”等,其中多门课程是在国内率先开设。而且他下课绝对不是一走了之,他还会进行个别辅导。
![]()
![]()
他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分子结构,他亲自设计了一种打孔器来制作分子和晶体模型。他对研究生培养要求极其严格,推行试讲制度,并全程听课指导,甚至连板书字体大小和布局都一一指点。
在他的悉心栽培下,培养出了诸如田昭武、张乾二(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
![]()
更加可贵的是,卢嘉锡是一位炽热的爱国者。1944年,因其在燃烧与爆炸方面的出色研究,他被聘为美国国防委员会马里兰研究室研究员,并获得了美国国防委员会颁发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成就奖”。尽管美国力劝他参加原子弹相关研究,但他都执意婉辞,心系抗战中的祖国。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和科研条件,于1946年冲破阻挠回到祖国,履行了他出国留学时立下的“学成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以报效祖国”的誓言!回国后他受聘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81年,卢嘉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成为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自然科学家。他也是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七、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怀着“要在世界高科技前沿多插上几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的宏愿,并写下了著名的新"三省"座右铭以自勉。
“为‘四化’大局谋而不忠乎?”
与国内外同行们交流学术而乏创新乎?”
“奖掖后进不落实乎?”
这一“三省”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科学创新的追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
![]()
卢嘉锡同志于2001年6月4日在福州逝世。他的一生无愧于科学报国、教书育人的光辉典范。作为中国结构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国际X射线晶体学、原子簇化学和新技术晶体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杰出的教育家,他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作为一位赤诚的爱国者,他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的科学思想、教育理念和爱国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