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来西亚锡矿之都怡保,一座没落的南洋小城,那里有终年不歇的雨,有斑驳的旧街巷,有数代华人的奋斗与悲欢。
在这片土地上,黎紫书用中文书写着“吾若不写,无人能写”的马来故事。
和张贵兴、黄锦树等马来西亚华语作家不同,黎紫书试图摆脱雨林书写传统,有意剥除符号化的写作套路。
她相信即使还写偏隅地、马华事,也能写出超越国境疆域、打动整个中文世界的好作品。
十多年的记者生涯让她接触到社会百态——引车卖浆者的汗流浃背、廉租大楼里的鸡毛蒜皮、独居老妇的病痛吁叹。
这些经历化作她笔下的养分,让她的作品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历史的深度,更让她在华语文学占据重要地位。
黎紫书的写作之路始于1995年,那一年她以《把她写进小说里》荣获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马华小说首奖。
此后,她连续多届获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
很多人可能以为马来西亚很重视华语文学,其实不然,马来西亚一直在打压华语文学,文学土壤只占断崖之地,先天不足,而在这种土壤下,马来西亚华人硬是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而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黎紫书,在这贫瘠的土壤中开出了奇异的花。
她没有受过严格的华文教育,对中文的热爱是自发的。从《唐诗三百首》到温瑞安的武侠小说,她用古典文学的韵致构建起对中文世界的文化想象。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让她感受到文学的强大力量和中文的独特魅力。
她的写作一直在脱变,从以下这五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是如何一步步写就返璞归真的华语文学的。
![]()
签名本(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告别的年代》是黎紫书第一部长篇小说,运用了繁复的三层“戏中戏”结构,于她而言是 “一次练习” ,试着摸索长篇小说的各种写法。
故事围绕“杜丽安”这一人物展开,却在阅读中不断拆解自身,形成“书中书”的迷离结构。它既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诗,也是一代人的命运缩影,更是一部关于记忆、写作与告别的沉思录,被誉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
签名本(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而到了《流俗地》,她选择返璞归真,将所有情绪都融化在形式里,让形式隐于文字之下。
在《流俗地》中,黎紫书复刻了一个带有浓重地方志色彩的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评论《流俗地》“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少见的温情”。
这部作品以盲女银霞为中心,勾勒出一幅底层社会的浮世绘。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一群小人物的生死悲欢,他们的坚韧、欲望与失落,在“流俗”的日常中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它不仅是南洋华人的生存史诗,更是普世人性深处的共鸣。
![]()
签名本(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黎紫书的散文集,记录了她生命中某个需要暂停反思的时刻。这些散文或许正是她写作路上的微妙注脚,展现她除了小说创作外的另一种笔墨。
![]()
签名本(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收录黎紫书2001年至2012年间创作的13篇短篇小说。作品贯穿家族、国族的历史,描述大时代环境里个体渺小以及女性对世界感知发生的奇妙变迁。她们是被生活所困的凡人,在各自的困境中挣扎、救赎与沉沦。笔法冷峻奇诡,于人性的暗处照进一束幽微的光。
![]()
签名本(to签),点击图片可购买
黎紫书的微型小说集。在极短的篇幅里展现她的文学功力,“把五分钟的阅读留存在生命中五年甚至五十年”。
书中故事多围绕记忆、时间与生命的终结展开,探讨人们如何背负着过去,在“余生”中寻找安顿。文字洗练而克制,于平淡的叙事下暗涌着深刻的情感波澜,是关于告别的练习,也是关于如何继续前行的思考。
下周三沙龙
![]()
10月29日周三(晚)19:30
俗流满地,故人归来
——来自南洋的华语文学
分享人:黎紫书,马来西亚华文作家
鹿茸哥,慢书房金牌义工
从南洋吹来的文学之风,带着热带独有的湿润与深情。
黎紫书老师笔下的小人物、俗世情,充满了生命的韧性与张力。她的文字,仿佛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困顿、挣扎、温暖与救赎。
与君初相识,翻开书页的刹那,那些故事与情感便直抵内心,让我们遇见故事里的人,也遇见心底那个熟悉的自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