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陈芸
那天轮到我上夜班。正是三伏天,又遇上暴雨天气,来医院就诊的病人很少。晚上10时刚过,来了个小女孩,表情痛苦,身后跟着她的妈妈,神色疲惫。女孩名叫千羽(化名),刚满11岁,上小学五年级。我询问她哪里不舒服,妈妈刚想回答,孩子就抢着说道:“医生,我胸痛、胸闷、气上不来,很难受。”
我立刻让孩子到抢救室吸上氧气,接上心电监护,护士给测了生命体征。妈妈拿出在其他医院做的检查递给我,我接过来仔细看了看,发现就是半小时前才做的,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肌钙蛋白、血气分析等,所有的结果都是正常的。
正当我疑惑时,妈妈把我拉到一边说:“我也是一名医务人员,这些检查都是在我们医院做的,孩子感觉不舒服,可做完所有检查都没有问题,她就是不相信我,说我和医生都是一伙的,骗她,她要到你们医院来!之前她也来过。”
我打开千羽此前在我们科室的就诊病历,发现她在过去半年里已经因为“胸痛、胸闷、气急、气短”就诊了多次,心电图、胸片、肺功能、心脏超声、心肌酶谱……所有能做的检查都做了,结果全部正常。我决定单独和千羽聊聊,便让妈妈先去外面等候。
“你告诉阿姨,胸闷、胸痛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轻声问。
“就是……胸口刺痛,很痛,突然喘不上气,心跳特别快……”她低着头,上牙咬着下唇,声音也越来越小。
“这种情况一般什么时候出现?”
“晚上……或者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弟弟哭的时候。”
我敏锐地捕捉到关键词——弟弟。
“弟弟多大了?”
“快两岁了。”她的语气变得有些冷淡。
“弟弟皮吗?你和弟弟打架吗?”
“皮得很,特讨厌,他不敢和我打,否则我会揍死他的。”此时千羽完全没有痛苦的表情了。
随着谈话深入,千羽慢慢敞开心扉。
“以前妈妈下班都会先抱我,还辅导我写作业,周末会带我出去玩,现在一回家就去抱弟弟……”她的眼眶红了,说,“只有我生病的时候,她才会多陪我一会儿。”
原来,千羽的“胸痛”并不是突然发作的,而是从弟弟出生后逐渐出现的。每当妈妈值夜班、陪弟弟玩,或者全家注意力都集中在弟弟身上时,千羽就会“犯病”。每一次“犯病”,都能让妈妈暂时放下弟弟,带她去医院。
这不是心脏病,而是一个孩子的心受伤了,渴望被关注。
我把千羽妈妈叫进来,委婉地问:“您有没有注意到,千羽的症状和家庭结构变化有关?”
她愣了一下,随即苦笑:“我知道她可能有点嫉妒弟弟,但我真的没时间,弟弟还小,什么也不懂,哭了肯定要哄一下的呀……”
“孩子的身体有时候比语言更诚实。”我解释道,“她的胸痛、胸闷、气短很可能是一些躯体化症状——心理上的压力转化成了身体不适。”
当我转述千羽那句“他们只爱弟弟”时,她妈妈捂住嘴哭了:“我不是不爱她……我就是太累了……”
我没有给千羽开任何药物,而是给了她妈妈几个建议:
1.设置每天“姐姐专属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全心全意陪千羽。
2.让千羽参与照顾弟弟——赋予她“大姐姐”的责任感,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3.避免用“弟弟还小”作为忽略她的理由——孩子需要被看见、被安抚。
几个月后的一天,我出门诊,千羽妈妈带着弟弟来看病,她认出了我。我询问千羽近况。“她再没说过胸闷,上周还主动给弟弟讲故事。”妈妈说。
这个病例让我深刻意识到,医学不仅治“病”,更要治“人”。
千羽做了许多检查,却没人问一句“你最近开心吗”,如果我们只盯着化验单,可能会错过真正的病因。孩子无法像成人一样说“我抑郁了”,而是用腹痛、头痛、胸闷甚至是呕吐、发热、晕厥等躯体化症状无声呐喊:“快看看我吧!”二孩家庭、父母离异、校园霸凌、学业压力……都可能成为孩子“生病”的推手。
如今,每当我遇到反复就诊却查无异常的小患者,总会多问一句:“家里最近有什么变化吗?在学校过得开心吗?”
因为有些时候,最好的“药”就是一句:“我在这里,我听见你了。”
![]()
文: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陈芸
编辑:张昊华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