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里最怕的是什么?水!但一项最新研究刚刚发现,往电池里加点“水”,电量竟然能翻倍!
这项发现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储能的认知。几十年来,锂电池靠着高能量密度“独步天下”,但它依赖稀缺昂贵的锂矿,还时不时“发火”。
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它的兄弟——钠。钠,地壳里储量丰富,价格便宜,但钠电池也一直有点“扶不起”,它能量密度低、稳定性较差。
而2025年9月15日发表在《材料化学A刊》上的这项新研究,可能就是钠电池“逆天改命”的开始。
![]()
我们故事的主角,是一种叫做“纳米结构水合钒酸钠”(NVOH)的材料。
在电池界,它一直是个“备胎”。而它体内的“水”,更是被视为“内鬼”。传统观点认为,这些水分子会严重阻碍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所以,标准操作是什么?
烘干!脱水”。几十年来,所有人都这么干,试图把这些“害人精”赶尽杀绝。
但英国萨里大学的科学家们偏不信邪。
领衔的丹尼尔·科曼德尔(Daniel Commandeur)博士说:我们就是想挑战一下这个假设。他们不仅没有“烘干”它,反而通过水热合成法,精确控制时间,让这种材料“喝饱了水”。
结果……所有人都惊呆了。
![]()
这个“喝饱水”的电池,性能直接原地起飞!
数据显示,它的比容量飙升到了280 mA h g⁻¹——这个数字,几乎是常规模型的两倍,直接挤进了全球钠电池正极材料的“名人堂”。而且它还特别“抗造”,在150次循环后依然保持强劲动力,甚至在特定条件下能稳定循环约450次!
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水成精了?
秘密就在于“空间”!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被锁在材料晶体结构里的水分子,就像一根根小柱子,强行撑开了材料的内部层间距。
原本的“单人床”(干材料NVO)被撑成了“豪华大平层”(水合材料NVOH)。钠离子进进出出,空间大了,自然就能装得更多,跑得也更快!
你以为这就完了?
兴奋的研究团队突发奇想:既然你这么喜欢水,那……要不,去海水里试试?
这一试,又一个“隐藏功能”被解锁了:它居然能高效地淡化海水!
当NVOH材料在盐水(NaCl水溶液)中工作时,它就像一块“吸钠磁铁”,疯狂地把水里的钠离子吸收到自己体内。另一边的电极则在吸收氯离子(Cl⁻)。一来一回,盐分(NaCl)就这么被“抽”走了!
它的淡化能力估算高达173 mg/g,一举超越了许多现有的淡化电极。
这项发现,简直是“一箭双雕”。
科曼德尔博士兴奋地表示,这意味着未来我们或许能设计出一种“储能-淡化”一体化系统。
这意味着未来的大型储能电站,将可能直接用取之不尽的海水作为电解质,在储存风能、太阳能的同时,顺便把淡水也生产了。这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还解决了全球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
更关键的是,这种“加水”工艺(水热合成)非常简单,成本低廉,极易规模化生产。
锂电池“躺赢”的时代,真的会过去吗?
![]()
参考文献:
Daniel Commandeur, Vlad Stolojan, Monica Felipe-Sotelo, D James Wright, David Watson and Robert C. T. Slade. (2025). Nanostructured sodium vanadate hydrate as a versatile sodium ion cathode material for use in organic media and for aqueous desalin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13, 34493-34506. DOI: 10.1039/d5ta05128b.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