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固态电池来了,液态电池怎么办?专家:固态电池炒作,该降温了
近期,固态电池的热度居高不下。各车企纷纷释放消息,竭力证明自身与固态电池的距离之近。丰田宣布将于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SSB)汽车的量产;宝马宣称,2026年将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原型车;比亚迪在演示文稿中暗示胜利在望;上汽、长安表示量产已然进入倒计时阶段……
在资本市场上,固态电池相关企业的股价轮番上扬,投融资与招商活动也跃跃欲试。然而,固态电池是否会如约而至?它果真能够克服现有电动汽车的缺陷吗?实际状况或许并非如众人所预想的那般乐观。
![]()
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长久以来,固态电池一直被视作电池的终极形态。在理论设想里,固态电池采用金属锂负极、高镍正极等具备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其入门级能量密度可达300 - 400Wh/kg,续航里程从1200公里起步。在实验室测试中,固态电池仅需10分钟便可充满电,即便经过10000次充放电循环,其容量仍能维持在9成以上。而且,固态电池自身制造材料的优势还能够避免起火爆炸事故的发生。由此看来,固态电池似乎的确能够解决续航、充电、安全等诸多难题。
然而,理论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固态电池或许未必具有实用性。首先便是成本问题。固态电芯的成本约为5元1Wh,倘若一辆汽车搭载80kWh的电池,那么仅仅电池成本就高达40万,整车价格又会是多少呢?又有多少人能够负担得起呢?
其次,工艺也是一大难题。固态电池的储能和释放能量是通过内部离子流动来实现的,这要求电池内部保持兆帕级压力,对电池制造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生产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
再者,供应链问题也尚未得到解决。固态电池的原料之一硫化物电解质,在国内根本找不到成熟的供应商。
此外,即便固态电池备受追捧,但其安全性也并非万无一失。业内专家坦言:没有绝对安全的电池,全固态电池仍无法完全规避风险。
![]()
二、固态电池来了,液态电池怎么办?
我们都清楚,技术迭代往往会引发行业的巨大变革,固态电池势必会对液态电池的生产空间形成抢占之势。回顾往昔,在汽车领域,我们凭借从“油”到“电”的汽车动力变革,成功从日本、德国的燃油车巨头手中争取到订单,进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截至2025年,全球液态锂电池的产能已然超过2TWh,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仅在液态电池产线的投资就超过千亿元。倘若固态电池真的迅速普及,那么不仅是电动汽车,包括无人机、手机、电脑、相机等其他涉及储能电池的产品,或许很快就会转向使用固态电池,这无疑会给传统锂电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
三、路漫漫,“务”将上下而求索
前几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所发布的《路线图3.0》为固态电池的发展定下了基调——直至2030年,固态电池才有望迈入“小批量”产业化阶段。中科院院士、新能源研究领域的专家欧阳明高院士也诚恳地表示:“大众对于固态电池的期待值过高,实际上,我们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攻克的科学技术难题。”
技术变革向来不乏热度,然而,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始终是那些能够穿越冷静周期,妥善平衡技术研发与产业现实的参与者。对于企业而言,盲目跟风宣传固态电池的技术成熟度,从而误导公众与投资者,这或许并非是一种明智的举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