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韩国制造业现在那叫一个惨!2025年,韩国商工会议所调查了2275家本土制造企业,75%的企业说经营利润达不到目标,比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还高!32.1%的企业预计全年亏损,只有27%敢想正利润。现代制铁关停浦项2号钢厂,周边小企业主都准备裁员了。韩国制造业全行业利润崩盘,半导体、石化、造船、汽车零部件,没一个好过的。
压力一层叠一层,韩国制造业撑不住了
![]()
这场危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韩国企业利润普遍下滑,很多公司甚至连保本都做不到。成本的上涨像是压在企业脖子上的一块石头,越来越重。
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进一批材料的钱,可能比去年多出了不少;员工工资也在涨,用人成本越来越大;再加上利率维持在高位,借钱变得贵,融资压力也压得人喘不过气。
韩国第二大钢铁厂现代制铁6月7日正式关闭了浦项2号钢厂,这家曾代表韩国钢铁业辉煌的工厂,最终还是没挺过行业的低迷期。
![]()
早在2024年11月,现代制铁就曾打算停产这家工厂,事因工会反对暂时休整。不过,到了2025年,全球需求持续低迷,再加上国内市场的压力,重启的可能性彻底泡汤了。
工厂关门后,附近的零部件供应商也陷入断单的困境,不少小企业主在社交平台上直言已经在准备裁员迎接寒冬。这种情况在韩国制造业聚集地逐渐变得常见。
翻开这些企业的利润表,满目疮痍。今年,竟然有7.1%的公司从盈利阵营跌入了亏损泥潭,这个数字是去年的两倍还多。反过来看,能实现扭亏为盈的幸运儿,只有区区3.1%。这种“只出不进”的恶化趋势,绝非简单的行业周期波动,而是结构性崩坏的前兆。
![]()
如果我们拿它和2020年疫情最凶猛的时候对比,会发现一个更可怕的事实。当年,面临亏损的企业比例是28%,而今年,这个数字是32.1%。这说明,外部冲击造成的“外伤”尚可愈合,而如今这种多重压力下的“内伤”,显然更为致命。
压垮这些企业的,是三座沉重的大山,每一座都与成本直接挂钩。首先就是失控的运营成本。高达42.5%的企业直言,原材料价格的疯涨是他们目前最大的难题。
这绝非空谈。以韩国第二大钢铁企业现代制铁为例,这家巨头的铁矿石有八成都依赖进口。今年国际铁矿石价格同比上涨超过三成,直接后果是什么?每一吨钢材的生产成本,硬生生多出了近200美元。这笔账,算得让人心惊肉跳。
![]()
第二座大山,是持续上涨的人力成本,大约三成的企业为此头疼不已。第三座,则是高昂的融资成本,虽然只有8%的企业将其列为首要难题,但对于那些急需资金周转的公司来说,飞涨的贷款利率就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本端在“大出血”,需求端却在“冰封”。消费者的钱包越捂越紧,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新订单迟迟不来,整个产销链条陷入了恶性循环。
下游行业的疲软更是雪上加霜。比如建筑业的持续低迷,直接导致了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的需求锐减。这种压力沿着产业链层层向上传导,最终汇集到制造商身上。最直观的宏观证据,就是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这个数字已经跌到了65%,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从未有过的最低点。
![]()
现代制铁的遭遇,正是这场内生性崩溃的一个缩影。今年6月7日,这家钢铁巨头无奈关闭了其位于浦项的2号钢厂。这个决定其实早在去年11月就计划执行,但因为工会的强烈反对才一再推迟。但最终,在全球需求持续萎靡和国内市场巨大压力的双重夹击下,关停还是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块骨牌倒下,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工厂周边的零部件供应商们,一夜之间就面临着订单中断和裁员的困境。这场始于成本失控和内需萎缩的内部危机,就这样点燃了导火索,推动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倾倒。
![]()
当韩国制造业的动荡沿着供应链传递开来时,它在中韩这条高度交织的链条上,激起了一场充满矛盾的连锁反应。一方的产能收缩,既给另一方带来了填补市场真空的机遇,也同时暴露了彼此在关键环节上那种近乎致命的相互依赖。
机会,首先出现在市场的空白处。韩国钢铁出口同比大幅下滑了18%,这部分市场份额总得有人接手。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对东南亚和中东等地的钢材出口,同比增长了12%,精准地承接了部分原属于韩国的订单。
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故事也如出一辙。随着今年韩国企业普遍缩减投资,其对华半导体材料的出口预计将减少11%。这扇被关上的门,却为中国本土企业打开了一扇窗。国内一家半导体材料公司就尝到了甜头,他们新增的光刻胶订单里,居然有两成客户都是从原来的韩企供应商那里转移过来的。
![]()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枷锁。这种高度捆绑的供应链,意味着一方的阵痛,另一方也不可能安然无恙。我们首先看从韩国到中国的风险,这是一种现实的“卡脖子”威胁。中国大约15%的高端汽车用钢,长期依赖从韩国进口。现代制铁等企业的减产,直接让国内部分车企的供应链拉响了警报,随时可能面临原料短缺的风险。
反过来,中国对韩国也存在着强有力的反向制约。韩国引以为傲的造船业,其所需的三分之一的特种钢料,比如特厚钢板,都必须从中国进口,像鞍钢、宝钢都是其重要供应商。当韩华海洋这样的造船巨头因为某些制裁减少采购时,中国的钢企订单也立刻受到了冲击。
![]()
韩国产业部的一份报告,更是把这种依赖性摆上了台面。报告警告,一旦中国扩大相关材料的出口限制,韩国手上的那些高价值LNG船订单,很可能会因为无法按时交付而面临天价的违约风险。
更深层次的,是技术上的非对称依赖。即便中国在某些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但在高端半导体设备的关键技术维护和支持上,仍然需要依赖韩国的技术力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共生关系,让韩国的这场危机,同时扮演了“催化剂”和“紧箍咒”的双重角色。
![]()
这场危机像一个强硬的裁判,直接吹停了过去的安逸节奏,迫使棋盘上的玩家们,从被动的应激反应转向主动的战略调整。韩国政府已经打响了一场“经济保卫战”来紧急“止血”,而中国则将此视为一次加速产业链升级、重新审视安全韧性的警钟和契机。
求救信号首先从业界传出。韩国商工会议所的负责人金贤秀,用“多重危机同时爆发”来形容当下的困境,他疾呼,韩国企业正处在生死关头,迫切需要政府的援助,希望能够出台解困法案,而不是增税或加强监管。
![]()
韩国政府迅速打开了政策工具箱。他们启动了一套“双轨扶持”方案,思路很清晰:一方面,为半导体这样的高科技产业提供减税补贴,保住未来的增长引擎。另一方面,为钢铁等受到重创的传统产业制定专项法规,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同时,在外交层面,韩方也积极开通与中国的经贸对话渠道,试图从外部为紧绷的供应链松绑。
而对中国来说,这场对岸的风暴,带来的是“警钟与窗口”的双重启示。警钟长鸣,它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再次揭示了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或单一技术来源的脆弱性。构建一个更有弹性、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架构,已经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
更关键的,是抓住机遇的窗口。在钢铁、半导体材料等领域,韩国企业暂时后退留下的市场空白,是中国企业扩大国际份额的绝佳时机。但这不应仅仅是抢占份额,更核心的目标,是在此过程中攻克核心技术,完成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跃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