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前言
10月24日,八宝山殡仪馆庄严肃穆,一代科学泰斗杨振宁的告别仪式在此举行,这位曾屹立于世界物理学之巅的巨匠,最终安详地走完了他长达百余年的光辉人生。
![]()
自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开以来,网络空间迅速掀起波澜,各种声音纷至沓来,争议不断,但无论舆论如何翻涌,都无法动摇他在国家科技发展史上的不朽地位。
从葬礼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感受到国家对他的崇高敬意——覆盖在遗体上的鲜艳红旗,正是对他一生奉献最庄严的回应。然而令人愤慨的是,在如此沉痛的时刻,竟仍有刺耳噪音悄然浮现……
![]()
科学巨匠的家国答卷
10月18日中午,新华社发布一则简短却震撼人心的公告,瞬间击碎了无数人的心理防线:刚刚庆祝完103岁生日的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
消息一经公布,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首,主流媒体评论区几乎被缅怀与致敬刷屏,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切哀思。
![]()
杨振宁的离去,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谢幕,更是一个辉煌科学时代的终结。他的理论成果早已镌刻进全球物理教科书,而他对祖国深沉而持久的付出,则默默沉淀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岁月之中。
公众熟知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却鲜少了解他为中国现代科学教育体系所铺设的基石究竟有多深远。
![]()
早在上世纪,当他已成为美国理论物理领域的顶尖学者时,便多次向国内建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投入。如今广受赞誉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正是由他亲自倡议并推动成立的。
这项突破性举措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为国家提前发掘和培育了一大批青年科研精英,犹如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终在多年后迎来满园硕果。
![]()
在高端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杨振宁更是倾尽所有。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期间,他不仅捐出在美国数十年积累的全部工资收入,还毅然变卖位于纽约的房产,将所得资金全额注入研究院的发展。
对于一位毕生钻研学术的学者而言,这些积蓄承载着半生辛劳与智慧结晶,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其献给祖国的未来,只因心中始终铭记“为国育才”这一朴素信念。
![]()
更少有人知晓的是,杨振宁长期致力于促进中美之间的科学对话与合作。多年来,他奔走于两国之间,不仅自掏腰包,还在美国积极募集资金,先后支持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深造。
这批人才中,许多人后来成长为两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或学科领军人物。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教授,在求学阶段就曾多次得到杨先生的资助与提携。
![]()
这种以个体之力点燃群体光芒的传承方式,远比单一科研突破更具战略意义,也更能夯实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科学根基。而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初心矢志不渝的坚守。
早年留学海外之际,他曾坚定表示“学成之后必归故土”。当时新中国亟需实验物理人才,尽管该领域并非其所长,他仍决然转向实验方向,即便因设备条件不足及个人适应困难险些无法完成学业,也未曾退缩。
![]()
后来因现实考量加入美国国籍,成为其人生中一段难以释怀的经历,也让父亲至死未能完全谅解。可事实上,他从未真正割裂与祖国的情感纽带。
他曾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持续推动中美学术交流项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跨越国界的家国情怀。
![]()
直至晚年,他正式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籍贯,既完成了对父亲的承诺,也兑现了与挚友邓稼先当年“共同途”的誓言。
正因如此,杨振宁始终是国人内心深处值得尊敬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代表。他的离世令无数人悲痛难抑,除了众多知名人士亲临送别外,大量普通民众也自发前往悼念。
原本以为这场庄重的告别是对先生最后的告慰,却不料当部分葬礼画面在网络上传播后,竟引出一批冷嘲热讽之徒,上演了一场令人作呕的闹剧……
![]()
身盖国旗引争议,次子发声
10月24日清晨,八宝山殡仪馆内外气氛凝重,上午八时许,前来吊唁的人群已在馆外排成长龙,自发前来送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现场虽人流如织,却异常安静,唯有脚步声轻轻回荡,人们默契地保持肃静,不愿惊扰这位安息中的巨人。仪式中的每一处安排,都透露出社会最高规格的尊重与缅怀。
![]()
根据网络传播的视频显示,妻子翁帆站在亲属行列最前方,双眼红肿、神情憔悴,无声诉说着二十余载相守背后的深情厚谊。
日常起居的悉心照料、病榻前的日夜守护、重大医疗决定的签字确认,早已让责任升华为亲情。她的母亲也在身旁默默陪伴,给予支持。
![]()
此前,杨振宁长子杨光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达对继母的感激之情,称翁帆是家中不可或缺的温暖源泉。
杨振宁本人也曾多次坦言,翁帆是他生命晚期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此次告别式上,次子杨光宇亦主动将亲属首位让予翁帆,体现家族对其身份的高度认可。
![]()
这份源自家庭内部的尊重,胜过千言万语。可就在这样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网络上却冒出诸多不堪入耳的言论,令人观之愤然。
![]()
![]()
有人翻出旧档案纠缠国籍问题,有人阴阳怪气地质问“子女该称呼她阿姨还是母亲”,最为恶劣的是,竟有网民公然质疑:“杨振宁凭什么覆盖国旗?”
![]()
![]()
提出此类质疑者,要么是对国家荣誉制度毫无认知,要么是居心叵测、刻意煽动情绪。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安葬资格有明确规定,其中就包括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而以国旗覆盖遗体,属于国家级别的殊荣,仅授予为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杨振宁捐资助学、创建研究机构、培养高端人才的实际功绩,早已超越多数人的想象边界。
![]()
![]()
![]()
他们刻意忽略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那句“我为自己拥有中国血统感到无比自豪”的肺腑之言,无视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回馈祖国的事实,仅凭断章取义的信息便肆意攻击,暴露出的是自身的浅薄与偏狭。
杨振宁的一生,正如翁帆在悼文中所写: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类文明进步交出了一份无愧于时代的完美答卷。国旗覆身,是国家给予的最高礼遇;家人敬爱,是他人格魅力的真实映照。
![]()
因此,一切恶意诋毁皆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愿某些人谨言慎行,守住基本良知底线。而杨振宁留下的科学精神与赤诚家国情怀,必将穿越时光,永远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