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壁的史诗:刘狄洪油画
《湘西-夕阳下的峡谷》
的自然本体论建构
![]()
文|杨振明
摘要:本文以艺术家刘狄洪2004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湘西-夕阳下的峡谷》为研究对象,聚焦其如何通过纯粹的自然景观重构湖南湘西▪德夯大峡谷的精神性表达。本文从形式分析、现象学及环境美学维度,揭示该作品在剥离人居元素后对"地方精神"的深层叩问,为中国风景油画的非叙事性探索提供了范式。
关键词:刘狄洪;油画;德夯大峡谷;文化记忆
在21世纪初中国绘画的多元嬗变中,乡土题材深陷符号化泥淖——吊脚楼、梯田等视觉标签被简化为文化图标,民俗符号正沦为景观资本主义的扁平化通货。风景油画大师刘狄洪(曾用名刘杕洪,又名刘秋洪;1944年4月1日—2016年5月10日)2004年创作的《湘西-夕阳下的峡谷》(52×62cm)恰是对此的宣言式反叛:作品彻底剥离人文元素,使德夯大峡谷的岩壁肌理本体成为绝对主体,标志着从“景观再现”向“地质存在”的哲学跃迁。画家通过三重技术革命完成这场视觉“起义”——垂直压迫构图、物质性笔触暴动、对抗性光色博弈,将湘西喀斯特地貌转化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审美本体。
这种激进去符号化实践具有双重颠覆性:在方法论层面挑战了"湘西=民俗奇观"的叙事窠臼(对比2002年《湘西风情画展》中93%作品含吊脚楼符号);在哲学维度则呼应全球生态艺术运动浪潮——如同年大地艺术家高兹沃斯(Andy Goldsworthy)在苏格兰的《岩脉》项目[1],提出了共享“自然主体性”觉醒思潮。
随着德夯峡谷缆车通车,《湘西-夕阳下的峡谷》将成为地质纪念碑:岩层刀痕是大地创伤的铭文,虚空阴影是开发威胁的预警。这幅小尺寸巨作由此超越地域题材,成为世纪初中国艺术“重返本体论”运动的先声。
本文结合现象学视觉分析与地质美学理论,解析作品如何通过纯自然语汇——岩层的裂痕如“大地的皱纹”,夕照的光色博弈似“自然与现代性的谈判”——构建湘西精神的深层隐喻。在2004年中国“景观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该创作以地质的永恒性质疑人类中心主义,为当代中国风景画谱系提供了具有先锋意义的非叙事范式。
一、 光色形而上学:夕阳作为存在显影剂
在作品《湘西-夕阳下的峡谷》中,黄昏夕阳光色在无人的峡谷中被赋予本体论意义。
(一)色彩结构
暖金与冷紫的对抗性并置(画面占比7:3)形成视觉张力。刘狄洪在《湘西-夕阳下的峡谷》中构建了一套对抗性的光色语法:暖金色(镉黄与朱红混合)以70%的视觉占比覆盖岩壁受光面,通过厚涂堆积模拟石英砂岩的矿物反光,其物理凸起在斜射光下产生真实的晶体闪烁;而30%的冷紫色域(群青与马斯黑交织)以薄染技法渗入岩缝,形成光线被地质裂缝吞噬的视觉隐喻。岩壁顶部采用刀刮露底技法使画布粗粝纹理参与色彩叙事,最终在62cm×52cm平面内形成一部“地质光色的物质史诗”。正如艺术理论家邵大箴所说:“当光脱离人文叙事时,便显现出自然的绝对意志。”[2]
(二)时间性隐喻
金色岩层象征地质时间的永恒性,流动的冷色调阴影则暗示现代性对自然的侵蚀进程。夕阳的 “临界光效”成为自然本体与现代文明对话的界面。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强调:“光线是物体向主体显现其‘肉身’的媒介”[3]。
刘狄洪构建的光色时间辩证法具有双重地质刻度:岩壁暖金区域在光照下折射出泥盆纪砂岩的记忆,象征地质时间的永恒性;而冷紫阴影则通过群青的化学合成属性与马斯黑的石油基碳微粒,暗示现代性对自然时序的侵蚀。夕阳的“临界光效”在此升格为哲学界面:画面中那道仅0.5cm宽的明暗交界线成为自然本体与技术文明的谈判桌。
这种光色结构构成海德格尔式“大地与世界争执”的图译[4]:岩壁作为“大地”的涌现——暖金区域刀痕模拟地质节理,每道刮痕对应地壳运动强度,冷紫阴影则以放射性网格笔触再现工程图纸的笛卡尔坐标系,如 “技术世界”对“原生大地”的殖民。最终在52×62厘米平面内,地质时间(暖金)与技术时间(冷紫)在颜料厚度差的空间争夺中凝固,成就一部存在论意义上的“岩层编年史”。
二、 空间压迫感:地质形态的仪式化呈现
在《湘西-夕阳下的峡谷》的描绘中,刘狄洪通过地质形态学重构建立视觉纪念碑。画家运用了一种极具戏剧性与压迫感的构图策略。占据画面近乎一半面积的陡峭岩壁,本身即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具有强烈框架性的视觉结构。 这道巨大的岩幕以近乎垂直的姿态矗立于画面近景,其边缘果断地切割了有限的画布空间,将观者的视野强制性地限定在这片逼仄的峡谷之中。
此外,画家巧妙地运用了线性透视的极端变形技巧。岩壁两侧的轮廓线并非平行延伸;而是随着视线从画布底部向上方移动,呈现出明显的向内急剧收束的趋势。这种极端的压缩比是关键所在:在仅52厘米高的画布上,这种透视变形在观者心理上强行放大了峡谷的实际落差,制造出远超物理尺寸的高度与纵深感。其原理深植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垂直-纵深转换效应”——画面中垂直元素(如高耸的岩壁)的强化处理,会直接触发观者潜意识中对空间深度的感知,仿佛这面巨壁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高处无限延伸。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上升的动势与空间的压迫性,画家刻意夸大了岩壁本身的倾角,使其显得更为险峻陡直。同时,在岩壁表面的表现上,他精心设计了刀刮技法的肌理疏密梯度。通常,在靠近画面底部(视觉近处),肌理可能较为厚重、密集或粗糙,但随着视线向上移动,肌理逐渐变得稀疏、平滑或轻快。这种由密到疏、由实到虚的肌理变化梯度,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牵引力,引导并加速视线向上方狭窄的“漏斗口”攀升,无形中加剧了岩壁的高度感和上升的紧迫感。
刘狄洪在德夯峡谷岩壁的刻画中,精妙运用刀刮与厚涂并行的辩证性技法,在画布上锻造出承载亿万年沧桑的“地质年轮密码”。刀刮与厚涂并行的技法在岩壁表面制造地质年轮感——横向肌理模拟沉积岩层理,纵向裂痕则暗示板块运动张力。刘狄洪通过刀刮与厚涂的辩证性操作建构岩壁的“地质年轮密码”:横向以平行刀痕模拟沉积岩层理,纵向则用断续式刀锋劈砍制造板块张裂感。这种肌理符号系统将地质运动转化为可阅读的视觉编年史——横向韵律是时间的凝固,纵向裂痕是能量的爆发。
画面底部约15%的阴影以透明薄染处理,其虚无感与实体岩壁构成“存在与消逝”的哲学对话,呼应湘西巫文化中的"幽玄"审美。当观者视线坠入这片1/6的画面时,地质实存与精神虚空的张力达到临界。
三、 自然作为记忆载体
作品《湘西-夕阳下的峡谷》在去除人文符号后,其文化呈现更本质化的表达。
(一)创伤性空无
画面中有意省略人文痕迹(如栈道、电线等),使原始岩壁的完整形态成为对现代开发的无声控诉——据2004年《湘西州志》,德夯峡谷已规划缆车建设。刘狄洪以创伤性空无策略构建生态预警:画面严格剔除栈道、电线、观景台等现代设施,使岩壁以史前般的纯净形态占据视觉场域。岩体右侧刀刮出的锯齿状裂痕如地质剖面上的工程爆破痕迹。当观者意识到这片“无人净土”实为即将消逝的风景时,空无本身成为对“景观商品化”的尖锐控诉。正如生态批评家格罗费尔蒂所言:“风景的沉默是最震耳欲聋的抗议”,此处去人文化的岩壁正是对现代开发的视觉质询。
(二)集体记忆的地质编码
岩层肌理的横向纹路暗合古歌中“大地皱纹”的意象,冷色调阴影中的钴蓝与靛蓝染布文化形成色彩人类学关联。
刘狄洪通过岩层肌理的拓扑学转译将集体记忆编码为地质文本:横向刀痕模拟沉积岩层理对应苗族古歌《古老话》中“大地十二道皱纹”的创世隐喻,每道刮痕的深度渐变暗合“千年生一纹”的巫傩时间观;而冷调阴影中刻意添加的钴蓝则构成色彩人类学枢纽——其与湘西传统靛蓝染布形成视觉共振,使岩壁阴影成为漂浮的“蓝染记忆体”。
这种地质-文化双螺旋编码在德夯峡谷缆车规划启动的2004年尤为珍贵:当岩壁的“皱纹”与“蓝影”成为抵抗性文化基因库,验证了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论断:“大地是铭刻集体记忆最持久的石碑”[5]。
结语
作品《湘西-夕阳下的峡谷》通过去人文符号的地质叙事,构建了中国风景油画中罕见的自然本体论表达。其价值首先在于以物质性技法实现地质精神的视觉转译,使岩壁肌理成为湘西文化的元语言;其次,通过黄昏光色的形而上处理,在冷暖对抗中揭示自然与现代性的永恒张力;再次,开创"无人的乡愁"范式——当梯田吊脚楼缺席时,岩壁本身成为湘西民族记忆的载体。由此亦说明,地方精神的视觉建构可以超越人文符号的表征,直指地质本体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在生态危机时代,它为风景艺术提供了重返 “自然主体性”的哲学路径。
参考文献:
[1] 探寻安迪·高兹沃斯的治愈自然艺术之旅, https://post.smzdm.com/p/an9xl0l3/ 2024-09-27 .
[2] 邵大箴,邵大箴美术批评文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4.7。
[3] (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商务印书馆, 2023.08.
[4] 海德格尔 著; 郜元宝,张汝伦 译, 海德格尔如是说: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2.6
[5]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注:本文全文转引自:《艺术市场》 期刊 2025年9月刊 第106 —107页文章:
《岩壁的史诗:刘狄洪油画<湘西-夕阳下的峡谷>的自然本体论建构》
文章作者:杨振明
国内统一刊号:CN11—480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7910
画家简介:
![]()
刘狄洪(1944年4月—2016年5月)是中国当代公认的伟大画家,被誉为“中国油画画竹第一人”和“世界级大画家”,其艺术成就体现在开创性的中西融合风格、深远的文化影响及国际认可上。刘狄洪被公认为世界顶尖画家,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融汇中西的杰出代表,其核心贡献在于开创“油画画竹”技法、构建“中国湘西北美学”体系,并通过艺术实践推动中国油画本土化,文化价值体现为哲学深度、国际影响及教育启示。
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
刘狄洪是湖南常德籍风景油画大师,其核心贡献包括:
1.中西艺术融合的开创性:将中国传统水墨写意与西方油画技法结合,形成“韵制风景”风格,代表作《南天门·常德花岩溪》被誉为“天下第一竹”,通过刀刮技法表现竹的生命力。
![]()
2.湘西北美学的奠基:以湘西、四川原始林区为素材,创作数千幅原生态风景油画,开创“中国湘西北美学”体系,部分作品被藏家和权威机构永久收藏。
3.国际影响与学术认可:被权威评价为“世界级大画家”,作品在国际展览中吸引广泛关注,代表中国和湖南的现当代艺术巅峰。
艺术价值与教育贡献:
1.其作品以“冷色调对比”“非对称构图”等技法赋予画面禅意与东方审美,推动中国油画现代化进程。艺术教育上,他主张“技道合一”,强调创作自由与人文关怀,其教育观为高校美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观的启示:主张艺术教育应超越技术训练,通过“体验-反思-创造”模式培养审美判断力,对抗功利化倾向,为高校美育提供理论范式。
3.教育传承:创办“刘狄洪美学工作室”,培养年轻艺术家,其艺术理念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被视作“传统现代化转型的永恒样本”。
艺术贡献与创新
刘狄洪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技法融合与风格创新上:
中西艺术融合的开创性:
1.他将中国传统水墨的写意意境与西方油画的写实技法结合,形成“韵制风景”风格。例如,在《南天门·常德花岩溪》中运用刀刮技法表现竹的肌理,被誉为“天下第一竹”。
2.油画画竹的革新:首创以油画表现竹林景观,通过冷色调对比(如蓝绿交织)和“非对称构图”赋予画面禅意与道家哲学内涵(如油画竹作品《五罗拜佛 ·常德花岩溪》),打破传统油画范式。
![]()
3.中国湘西北美学的构建:以湘西原始森林为灵感,创作数千幅风景油画,如《瀑布下的龟寿石·湘西》,通过“秘境主义”风格将地域景观升华为普世美学,推动中国油画本土化。
![]()
文化价值与哲学内涵
刘狄洪的作品承载深刻文化价值:
1.哲学思辨的融入:作品融合康德与老子思想,探讨人与自然关系。例如,《四川九寨沟》以“冷中藏暖”色彩辩证法体现道家“阴阳协调”,《沅江》通过空间叙事反映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精神。
2.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塑:其艺术实践强化了非西方中心主义叙事,如《湘西凤凰一角》以吊脚楼、竹林等元素重构楚辞传统,在国际展览中提升湘西北美学的全球认知。
历史地位与影响,刘狄洪的艺术遗产具有多维影响力:
1.国内地位:刘狄洪代表中国和湖南现当代艺术巅峰。作品被永久收藏,多幅成为收藏市场焦点。
2.国际认可:
被权威评价为“世界级大画家”,其“青竹笔法”和冷色调革新被视为东方美学现代性转化的典范,与梵高、莫奈并列世界艺术史。
他的作品在国际展览中吸引近万名观众,业界评价其“精致入微又大气磅礴”,推动中国湘西北美学走向全球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研究将其作品视为“全球乡土建筑保护的视觉叙事范式”,彰显跨文化影响力。
3.文化传承:通过“自然写实主义”风格,将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与西方透视科学结合,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艺术创新提供样本。
4.中西融合范式:他打破传统边界,将中国水墨的写意与西方油画的写实结合,开创“自然写实主义”风格。例如,在《瀑布下的龟寿石•湘西》中,通过冷色调对比和非对称构图,传递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被列为“世界美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5.运用刀刮、油彩叠加等手法表现竹的肌理与生命力,作品兼具写实细腻与意境深邃;其色彩策略(如《苗寨吊角楼》的赭石与群青运用)被比肩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弗里德里希,体现跨文化对话深度。
6.文化输出:油画如《金秋急流》和中国画如《张家界风光》重构吊脚楼和山林风景等湘西元素,从地方景观升华为人类共同遗产的视觉寓言,为全球观众提供理解“东方生态智慧”的媒介。
刘狄洪的作品超越地域限制,成为全球艺术遗产。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