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和越南的关系,不少人都会疑惑:朱棣时期明明把越南(当时叫安南)打下来,纳入版图改叫交趾,怎么才20年,到朱瞻基手里就痛快放弃了?难道是明朝国力不行了?其实还真不是,这背后藏着一堆让明朝统治者不得不认怂的现实难题,咱们结合史料一点点掰扯。
![]()
先说说:朱棣为啥非要打安南?不是穷兵黩武,是被逼的
要讲明朝放弃越南,得先搞明白当初为啥要打。很多人觉得朱棣征安南是好大喜功,其实翻看《明史・安南传》就知道,这事起点在安南内部的乱局。明初安南还是明朝藩属国,到了1400年,权臣胡季犛把安南国王陈氏给废了,自己登基建了胡朝,还偷偷改了国名。更过分的是,他怕明朝追责,谎称陈氏家族绝后,骗明朝封他当安南国王。
后来陈氏的后人陈天平逃到明朝求助,朱棣本来想和平解决,派使者护送陈天平回安南复位,结果胡季犛胆子大到在半路设伏,把陈天平和明朝使者都杀了。这一下彻底惹怒了朱棣——藩属国杀了明朝护送的正统继承人,还动了明朝的人,这不是打明朝的脸吗?
于是在1406年,朱棣派朱能、张辅率军出征安南,这场仗打了一年多,到1407年就平定了胡朝。《明实录・太宗实录》里记载,当时明军进入安南后,不少安南地方势力都主动归附,朱棣一看局势稳定,就下旨把安南改成“交趾布政使司”,直接纳入明朝版图,这才算开启了明朝对越南的直接统治。
![]()
统治20年:明军在越南吃尽苦头,钱花了不少,却没捞着半点好处
按理说,纳入版图就该好好治理,但明朝在交趾的日子,从一开始就不好过。首先是反抗就没断过,最出名的就是黎利领导的蓝山起义。《殊域周咨录》里详细记了这事:黎利本来是安南当地的读书人,明朝统治后他觉得自家权益被占,从1418年开始拉起队伍抗明,这一闹就是十年。
为了镇压反抗,明朝往交趾派了多少人?《明实录・宣宗实录》里有组数据:光是驻军就常年保持在10万以上,再加上后勤运输的民夫、地方治理的官员,前前后后得十几万人。这么多人在交趾,开销可不是小数目——军饷、粮草、武器装备,全得从明朝本土运过去。可交趾能给明朝啥回报?税收少得可怜,当地物产也就些香料、木材,根本抵不上投入的成本。在朱瞻基和大臣眼里,交趾就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更让明军头疼的是越南的地理环境。打开地图就知道,越南境内河流密密麻麻,湄公河、红河支流纵横交错,再加上大部分地区是热带雨林,《明史・兵志》里提到,明军在这儿行军特别费劲,往往走几十里路就得绕河、穿林子,很容易被黎利的队伍打伏击。而且越南常年高温潮湿,北方来的明军根本适应不了,很多士兵得了瘴气病,非战斗减员特别多。有史料记载,巅峰时期明军在交趾的死亡率能达到三成,这仗打起来太憋屈了。
![]()
放弃的关键:北方的威胁比越南重要,祖训还成了“台阶”
如果说交趾本身是“鸡肋”,那北方的蒙古就是明朝的心腹大患。从朱元璋时期开始,蒙古残余势力就没停过骚扰明朝边境,到了朱棣、朱瞻基时期,阿鲁台、瓦剌这些部落更是频繁南下。明朝对北方的重视程度,远超南方的交趾——毕竟北方一破,直接威胁京师,这是明朝皇帝绝不能接受的。
![]()
为了防蒙古,明朝在北方建了九大重镇(也就是“九边”),《明史・边防志》里说,九边的驻军常年保持在50万以上,军饷、粮草消耗占了明朝全年财政的六成。这时候再看交趾:每年投入几百万两白银,却连稳定都保证不了,还得分散对抗蒙古的兵力。朱瞻基算过一笔账:把交趾的人力、财力撤回来投到北方,既能加强九边防线,又能减轻朝廷负担,这笔买卖显然更划算。
还有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朱元璋留下的“祖训”。《皇明祖训》里明确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安南就在其中。朱元璋当初定下这规矩,是因为明初刚打完仗,需要休养生息,不想再对外用兵。朱棣征安南其实是打破了祖训,到了朱瞻基这儿,他本来就觉得交趾是累赘,正好用“遵守太祖祖训”当台阶——既不用担“丢领土”的骂名,又能顺理成章地撤兵,大臣们也没人能反对。
![]()
1427年撤兵:看似明智,却留下3个大遗憾
1427年,朱瞻基下旨从交趾撤兵,黎利随后建立了黎朝;1431年,明英宗又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越南重新变成明朝的藩属国。这事在当时看,确实帮明朝减轻了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却留下了不少遗憾。
第一个遗憾就是北部湾。如果越南还在明朝版图里,整个北部湾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现在咱们在南海的维权,北部湾是重要通道,可因为越南独立,北部湾成了中越共用海域,在海域划分、资源开发上多了不少麻烦。有地理专家分析,要是当初能保住越南,中国在南海的战略纵深会比现在多几百公里。
![]()
第二个遗憾是红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是越南最富庶的地方,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明朝统治时虽然没好好开发,但要是能长期经营,绝对能成为南方的经济重镇。后来越南在这儿发展农业、建设港口,成了中南半岛的经济中心之一,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失去了一块潜力巨大的“宝地”。
第三个遗憾是对宗藩体系的影响。明朝放弃交趾,让周边藩属国看出了明朝的“软肋”——原来明朝不是所有领土都不会丢。《明史・外国传》里记载,后来暹罗、占城这些藩属国,对明朝的朝贡态度明显冷淡了,甚至有些小国还敢和明朝讨价还价。这也为后来清朝宗藩体系的瓦解,埋下了一点隐患。
![]()
对明朝边防和后世的影响:南方没了屏障,还影响了清朝治理思路
放弃越南对明朝边防的影响,在后期越来越明显。明朝撤兵后,交趾变成了安南,虽然名义上是藩属国,但对明朝的边防根本起不到“屏障”作用。到了明朝中后期,缅甸东吁王朝崛起,开始侵扰中国西南边境,安南不仅没帮忙,有时候还坐山观虎斗。《明实录・神宗实录》里就有记载,1583年缅甸入侵云南时,安南还趁机占了明朝边境的几个村寨,让明朝腹背受敌。
![]()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清朝对西南边疆的治理上。清朝统治者吸取了明朝的教训——要么不直接统治,要统治就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和文化融合。比如康熙、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派流官治理时,特意减少驻军数量,改用当地土司协助管理,还推广中原文化,避免重蹈明朝在交趾“投入大、回报小”的覆辙。《清史稿・土司传》里就提到,清朝在西南的治理成本,比明朝在交趾低了近七成,这就是借鉴了明朝的经验教训。
![]()
其实回头看,明朝放弃越南,不是“不行了”,而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的现实选择——一边是烧钱不讨好的南方边疆,一边是威胁京师的北方劲敌,换谁当皇帝,大概率也会这么选。但历史就是这样,选择总有遗憾,要是当初明朝能找到治理交趾的好办法,现在的南海格局、西南战略,可能都会是另一番样子。
![]()
关于明朝和越南的故事,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深挖——比如黎利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叛乱者”?朱棣征安南算不算“穷兵黩武”?这些话题咱们下次再聊。如果您对明朝历史感兴趣,想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欢迎关注我,后续我会持续分享明朝的边疆故事、宫廷秘闻,让咱们一起读懂历史背后的真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