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转机出现在2020年。当时,斜桥镇新农村以种水稻为主,村民守着“一亩三分地”,一年忙到头也就挣个辛苦钱。村党总支书记沈雄健看着别处靠养殖澳龙致富,又瞅着村里连片的稻田,心里有了主意:“咱能不能把稻和虾放一起养?既不丢了粮食,又能多份收入。”没多久,村里就租下农户的水稻田,建起“稻虾共作”基地,还委托仁澳农场统一管理。
“我们从60亩稻田起步,先放虾苗,等虾适应了,再种上耐涝的水稻品种。”沈雄健至今记得刚开始的场景:澳龙的排泄物成了水稻的天然肥料,水稻根系又能净化水质,全程不用化肥农药;养殖水体则通过纳米增氧设备和水草种植维持溶氧平衡,为龙虾营造安全栖息环境。
“靠虾粪当肥,一亩直接省400元。”沈雄健坦言,每亩田可收获150斤澳龙,按照市场价计算,收益就达到8000元,再加上水稻的收获,新农村渐渐有了“万元田、千斤粮”的美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更多人尝到甜头,2022年,斜桥启动“澳龙小镇”建设——农户建养殖设施,给一次性补助,并对亩产量、销量达标的养殖户进行奖励。今年上半年,当地又出台了澳洲淡水龙虾“稻虾共作”技术手册。目前,斜桥“稻虾共作”规模已达2499亩,亩均收益稳定在1.8万元。
去年,斜桥还与省农科院水生所深化党建联建,引入12名硕博专家,不仅在鸿海养殖基地的育苗中开展基因组育种,还迭代出“一稻两虾”模式——新农村的养殖基地中出现了罗氏沼虾的身影,亩均效益再增2000元。
乘着地铁吃澳龙
在刚刚结束的“澳龙小镇”龙虾推广活动中,来自杭州的陆浩搭乘杭海城铁一路驰骋至斜桥。此时,洛溪夜市灯火如星、人流如织,空气中飘荡着龙虾的鲜香。
“早就听说洛溪夜市热闹,特地和朋友来尝鲜。蒜香澳龙肉质Q弹、味道很好!”陆浩赞不绝口的背后,是一场“场地+内容”的双升级。不同于往年以商户现场制作、游客品尝购买为主的临时市集,本届活动依托“华彩洛溪”片区“一环三链”规划,构建起“核心市集+主题街区+景观廊道”的立体格局,设有集装箱售卖区、大排档区、休闲就餐区等,全面提升消费体验。
“这一转变带动人气暴涨,参与人数迅速突破前两届总和。”斜桥镇党委委员祁敏鸾介绍说,今年,斜桥持续加码,20个村社接连登台,每天推出不重样的特色演出,从小品、音乐到舞蹈轮番登场,首日客流量即超2024年三天总和,展现出“以节兴市、以节聚气”的拉动效应。
夜市中,200余个美食摊位规模升级,汇聚斜桥本土农特产品与周边品质美食,既成为本地居民及周边游客的“打卡新宠”,也化身斜桥特色产业的“立体展示窗”。专程从海宁市区赶来的陈捷也说:“上次尝过就念念不忘,活动期间特意坐城铁再来解馋。”
更值得关注的是,斜桥澳龙今年首次实现“跨区域联动”。早在9月中旬,斜桥就与海宁市文旅集团合作,将澳龙推广季首场活动落地海宁市区横头街。为期两天的澳龙农文旅嘉年华,吸引超过3.6万人次现场参与,线上直播访客数突破5万,售出澳龙超1600斤,累计销售额突破10万元,成功打响品牌的“第一枪”。
这场美食盛宴的背后,是斜桥推动特色产业“链式开花”的生动实践——以文旅融合为引擎,激活消费潜力、放大品牌效应,最终反哺养殖端,实现全产业链价值提升。
如今,横头街3家优质商户已与鸿海养殖基地正式签约,启动“基地直供+门店直烹”的直通服务模式。斜桥澳龙还将作为“常驻嘉宾”亮相洛溪夜市,持续点燃夜间经济,推动澳龙产业链不断延展、开花结果。
【记者手记】
一只澳龙,从钱豪杰的“一见钟情”到游进千家万户,背后是斜桥走通的一条发展路径:以技术研发筑基,以模式创新增效,以文旅融合拓界。
当澳龙乘着城铁“出村”,游客循着香味“入乡”,农业不再是孤立的产业,而是与夜市、节庆、直播紧密相连的现代业态。城乡之间的界限在交融中渐渐消融,产业链条也在延伸中不断增值。
眼下,曾经的稻田成了“聚宝盆”,外来的澳龙成了“金钥匙”。斜桥的实践,就是把乡村振兴的大命题,拆解成“虾苗更优、稻田更值、农民更富”的小目标,再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串联起每个环节,让共赢可感、共富可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