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室景致
上一周三去四千茶事的小茶室,还如夏日,我们开着小风扇,品着古树红茶,就把“明道悟茶研习会”定了下来。这周三我们就开启了第一次的研习会,已经有入冬的感觉了。不过今日阳光明媚,那种秋高气爽之意也鲜明了。
阳光洒在茶室,几位书友围坐在茶桌,品茶,读书,分享读《道德经》的心得。
这次品的是十年的老白茶,格桑老师先带着大家静坐冥想,放松身心。然后是品三碗茶。茶汤入口,茶香入鼻,茶气入体,茶韵入心。
醇厚绵柔,滋味甜润,香味幽然含蓄,茶气运化中焦,微微下引,此情境中,品茶是悠闲的,放松的,安神的。
茶汤入体,有一条有形的通道,从口腔,到喉咙,食管,到胃部。还有一条无形的通道,从胃部到四肢百骸的气的流通。还有一条更隐秘的通道,是神的交互,是养神安神,还是耗神乱神,这是一次品茶最隐秘的得失。
道有三条,德有三种,德者得也,得味,得气,得神韵。道德经,也是德道经,道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我们如何“得”之?这是我们学道德经需要思考的。
老子写道德经,目标是写给侯王的,不是我们这些庶民的。我们读道德经,却不能不转化,切身转化,生活转化。
“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徼是边界。观其徼,就是对万有的观照,是对事物之边界,边缘之观照,若庖丁解牛,行于有余之地也。
我们的一呼一吸,我们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里的诸多事物,都有边界,都是可分可解,都是有余地的,都是有空可观的。
观其徼,发现其规律,把事情弄清楚,事事拧得清,搞得明白,能成事,能解决问题,这便是学《道德经》之用。
不过,学《道德经》也需要踏踏实实的治学工夫,陈鼓应老师的《老子今译今注》还是值得慢慢琢磨、品味的。
学道德经要满,慢慢品,慢慢琢磨,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悟透,从宏大层面到细微层面,都可以探索探究。
不固化,不激进,不偏执,不随意,扎扎实实地学,明明白白地悟,冷冷静静地修,自自然然地行。
每周二,下午两点,一起读一读《道德经》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