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官场被小圈子孤立的那些细节,看得人心里咯噔一下
苏轼年轻那阵子,走进汴京,才二十二岁,文章写得溜得很,一下子口碑拉满。
![]()
欧阳修那种老资格都说他以后准能在文坛上打头阵。
说实话,那个时候,谁不想跟苏轼搭个关系?
和沈括聊诗,跟章惇喝酒,王巩带着他夜里瞎逛,感觉这个圈子全是捧他的。
进士状元那一年,弟弟苏辙也跟着上榜,两兄弟那股风头就像今天家里孩子高考双双进清华,亲戚都要来沾沾喜气。
不过,风向说变就变。
那会儿朝上刮变法的大风,支持新法和守旧的两拨人逮谁都要拉队伍。
苏轼不站边,谁劝都不听,有点四川人那种倔劲儿。
王安石那队人看他不配合,直接让御史整他,说他这人不听话。
苏轼想去杭州避一避,不晓得本来想平息,结果变成了“不服管”。
工作调动也能弄出这么大动静,真是说不准哦。
到了地方上,苏轼忙活修堤、治瘟疫,别说,人家干活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可越做越多,争议也跟着来。
有些人见风使舵,沈括那样的老朋友,都能因为几句话就把他捅出来,什么“讥讪新政”,一纸呈上就变告状材料。
![]()
信任这个词,在官场里好像是随时能变味的糖葫芦。
乌台诗案那年,苏轼关了快四个月,身边那些平时一起喝茶的,谁都不吭声,只有苏辙愿意用自己的官位给哥哥换条命。
你说这亲情,走到头了才显出来。
被贬到黄州,家里条件差得很,东坡居士那名号,就是在这儿自称的。
后来又到岭南,海南岛那边,苏轼天天吃荔枝,写快诗,朝廷还嫌他像不关心国家大事,硬生生又贬了一次。
一路走来,苏轼就是没换过自己的底线。
人家说他怪,其实只是不跟风。
不合群,有时候不是谁坏了,而是你不想装。
现在职场也是,KPI一来,谁敢说真话?
团队里不拍手,马上当成异类。
调查里说,孤立的人离职率高得要命,百分之四十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大部分圈子,进去容易,出来难。
想保个真我,说不定要付出自由的代价。
到最后,苏轼死在常州,临走前还被人问一生做过坏事没,他直接说没当成恶人。
真心的,人的命运,说不准,圈子里的事,也就那么回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