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奖台的聚光灯下,运动员举起奖杯的瞬间总能点燃全场欢呼。但鲜有人知,每一次绽放的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极致苦累,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煎熬,更有舆论浪潮带来的无形重压。他们的人生从不是“靠天赋吃饭”那么简单,而是用坚持对抗极限,用勇气抵御非议的漫长修行。
![]()
运动员的苦,首先藏在日复一日的训练里,是皮肉之苦,更是意志的磨砺。以体操运动员为例,从5岁开始就要每天重复上千次的压腿、下腰、空翻,稚嫩的关节被掰到极限时,疼得眼泪直流也不能停下。成年运动员的训练更堪称“魔鬼式”,举重选手每天要举起累计超过10吨的重量,肩膀被杠铃磨出厚厚的茧子,腰伤、膝伤是家常便饭;长跑运动员每天至少要跑20公里,即使脚踝肿胀、呼吸急促,也要咬着牙冲向终点线,只为提升0.1秒的成绩。
![]()
乒乓球大满贯得主邓亚萍曾说,她的球拍比别人重半斤,每天要多练1个小时,常年的训练让她的手腕比常人粗一圈,指关节也因反复发力而变形。更残酷的是伤病的考验,短跑运动员刘翔因跟腱炎反复发作,在巅峰期多次退赛,治疗时需要将长长的针头直接扎进跟腱,那种疼痛常人难以想象。可即便如此,只要身体允许,他们还是会第一时间回到训练场——对运动员来说,放弃比坚持更难。
![]()
如果说身体的累是“可见的煎熬”,那精神的累就是“无形的枷锁”。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极其短暂,黄金期往往只有几年甚至更短,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跳水运动员全红婵为了备战奥运会,一年到头只能和家人见几次面,训练间隙和妈妈视频时,懂事的她从不说训练的苦,只笑着说“我能行”。这种与亲人分离的孤独,加上对成绩的极致追求,让很多运动员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失眠、焦虑等问题。
更让运动员难以承受的,是外界汹涌的舆论压力。赢了比赛,他们是“民族英雄”,可一旦失利,等待他们的可能是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2021年奥运会上,乒乓球选手刘诗雯因混双决赛失利,被部分网友攻击“状态差”“拖后腿”,甚至有人翻出她的旧伤嘲讽她“故意找借口”。可没人看到,她为了这场比赛,带伤训练了半年,赛前还在忍受手腕疼痛的折磨。
![]()
体操运动员程菲曾因在北京奥运会跳马项目中出现失误,错失金牌,赛后遭遇了大量负面评论,有人说她“心理素质差”“辜负了国家的培养”。这些尖锐的话语像刀子一样扎在她心上,让她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甚至萌生了退役的念头。其实运动员比任何人都想赢,失利后的自责与痛苦,早已远超外界的想象。
![]()
还有一些运动员会因外貌、年龄等遭受无端非议。女排运动员朱婷曾因晒出晒黑的训练照,被个别网友调侃“长得粗糙”;32岁的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在职业生涯后期状态下滑,有人嘲笑他“老了就该退役,别占着名额”。这些与赛场无关的评价,无形中给运动员增加了额外的心理负担。
我们总在为运动员的胜利欢呼,却很少关注他们背后的付出与委屈。他们也是普通人,会疼、会累、会难过,只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和国家的荣誉,选择把脆弱藏在身后。请多给他们一些理解与包容,少一些苛责与谩骂——毕竟,敢于挑战极限、永不言弃的他们,本就值得被温柔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