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一大早,北京的天刚亮,八宝山殡仪馆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秋风有些冷,但前来送别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手里都拿着一本小册子——《杨振宁生平》。大家一边翻看,一边默默等待,气氛安静而沉重。有人低声读着册子里的文字,有人悄悄抹泪,还有学生看着照片时红了眼眶。
走进大礼堂,正前方悬挂着九个大字——“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
![]()
大厅布置得简洁庄严,四周摆满了白菊花和花圈。杨振宁先生安静地躺在鲜花和翠柏中间,身上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要正式告别这位科学巨匠了。
在灵堂的左侧,家属列成一排。最前面的是翁帆。
![]()
她穿着一身黑色衣服,胸前别着白花,整个人显得非常消瘦,眼睛红肿得厉害。站在那里,她几乎已经哭不出声音了。
21年的相伴,从被质疑到被理解,从照顾生活到陪伴科研,翁帆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给了杨振宁。她曾是学生,如今成了妻子,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守护人。如今,那个每天喊她“帆帆”的人,再也不会出现了。
![]()
站在她身边的,是杨振宁的小女儿杨又礼,今年64岁。她年轻时成绩优异,后来成了一名医生,还曾去非洲当志愿者。旁边那位气质端庄的女士,是杨振宁的弟媳谭茀芸,杨振汉的妻子。杨振汉如今已经93岁,身体欠佳,这次没有出席,也可以理解。
在第五位,是杨振宁的二儿子杨光宇,今年67岁,平时在美国生活,是化学家兼天文爱好者。据说在9月父亲病情恶化时,他立刻买了机票赶回来,一直守在父亲身边。
而很多人注意到——杨振宁的大儿子杨光诺并未出现。
他今年74岁,据知情人士透露,身体也不太好,行走困难。有人一开始以为他故意没来,但后来才知道,他已经多年饱受病痛折磨,实在无法长途奔波。或许,杨老也早已理解了长子的缺席。
家属队伍的最后,是几位年轻的面孔——那是杨老的孙辈。
![]()
其中一位青年怀抱着杨振宁的遗像,神情肃穆。按照传统,这个任务通常由长孙承担。照片上的杨振宁笑得很温和,像是还在看着人群,那种慈祥和坚定混在一起,让人更难抑制情绪。
当扶灵的八位青年缓缓抬出棺椁时,现场几乎听不到一点杂声,只有轻轻的啜泣声在空气里飘荡。
在场的不只有家属。
![]()
有从外地赶来的学者,也有清华的师生,还有普通市民。有人特意带着孩子前来,说:“让他记住这位真正的科学家。”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队伍里,嘴里念叨着:“先生走好。”
有清华的学生一边鞠躬,一边轻声说:“谢谢您带我们认识这个世界。”
其实,杨振宁的离世并不突然。
早在2022年百岁生日宴后,他就曾意外摔倒,造成脊椎骨裂,住院八十多天。后来虽恢复不错,但身体大不如前。今年9月,他的身体再次急转直下。
10月1日,是他的103岁生日,翁帆特意把他接回家,小小地庆祝了一下。那天他精神不错,还和翁帆一起题了字。
![]()
但谁也没想到,仅半个月后病情恶化。10月16日被送进医院,17日还算平稳,18日便在睡梦中安详离开。临终前他拒绝插管,保持清醒到最后一刻,翁帆尊重了他的决定。
对于翁帆来说,这份告别太突然,也太沉重。
在那场仪式上,她几乎没有抬头。身边的人试图劝她休息,但她只是摇头。
她知道,自己失去的不只是丈夫,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陪伴。
很多人也终于明白,这段曾被质疑的“老少恋”,其实早已成了最真挚的爱情故事。
送别仪式结束后,孙辈抱着遗像走在最前,八位青年抬着覆盖国旗的棺椁缓缓走出。
![]()
人群自发让出一条通道,许多人鞠躬,有人忍不住哭出声。
那面鲜红的国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也象征着他一生的荣耀与奉献。
从清华园到八宝山,从物理世界到精神世界,这位世纪科学家终于安息。
他的一生,求真、笃行、无悔。
![]()
他用智慧写下理论,用行动守护祖国,也用爱情诠释温柔。
人们在离开前,都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
“杨老,一路走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