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稻浪千层涌,阡陌纵横映秋日。近日,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迎来秋收“窗口期”。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广袤田野间来回穿梭,将一排排水稻“吞”入腹中。顷刻间,经脱粒、除尘的稻谷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尽数归仓。
这片喜人的“丰”景,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他们扛着“长枪短炮”,或弯腰或俯身,精心捕捉最佳角度,将稻田独有的秋日浪漫定格于镜头之中。
![]()
“景色这边独好,心情别样开朗。”在稻田边长大的陈德信难掩激动,“我对小站稻感情很深,听说今天开镰,我们几位影友第一时间就赶来了,大家都想用镜头记录家乡,把丰收的幸福传递出去。”
同样的激情,也澎湃在会馆村党支部书记郑加林心中。他捧起一把颗粒饱满的稻穗介绍说,尽管入秋后我区历经多场降雨,但今年稻田依旧表现出色,亩产有望突破1100斤,实现稳步增产。这背后的成功,离不开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的坚实支撑。
![]()
良田是基础,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大力推进“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良种是核心,坐落于此的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共试种了31个新品种,其中“金稻939”因抗倒性好、成穗率高、抗病性强,且米质达到国标优质稻谷一级标准,成为主栽品种,占比高达70%;良法是保障,从青秧到金穗,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提供全程服务,对基质育秧、株距控制、减施化肥、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进行推广指导,以精细化管护确保粮食安全与效益提升。
“在全区生态循环农业理念的驱动下,今年核心区全域实现‘稻蟹混养’,产出稻田蟹近8000斤,直接增收20万元。同时,首次尝试的‘稻鱼共生’模式也进展顺利,预计春节前进行冬捕,为市民餐桌再添一道会馆风味。”郑加林说,“这意味着我们从‘一地两收’迈向了‘一地多收’。”
聚焦我区小站稻全产业链的“储”“加”“销”环节,会馆村“两委”齐上阵,积极调配机械、组织人力,确保晾晒、入库、碾米、包装、运输、售卖等流程高效衔接。凭借小站稻出众的米质,开镰首日上午,会馆村便收到了个人及公司共计2000斤的订单。
![]()
据了解,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种植水稻636亩,将分为普通稻田、试验田、稻田画三个部分依次收割,预计11月初全部完成。
来源:融媒津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