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三请”聚民力 管好良田为民生
——看吉安市峡江县如何破解高标准农田管护难题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桐林乡庙口村村民张春根已经扛着铁锹,走在田埂上。作为村里新选聘的“护田员”,他每天都要在自己负责的百亩高标准农田区域走上一圈,看看沟渠是否畅通,机耕道是否平整。
“以前田里出了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护田员’,小问题当场就修好了。”张春根说。就在前几天,他还带着几位村民一起修补了一处因收割机碾压造成的机耕道坑洼。这是峡江县创新实施请群众巡、请群众修、请群众评“三请群众”机制,破解高标准农田“管护难”的一个生动缩影。
“护田员+随手拍” 织密管护网
高标准农田“建好”不易,“管好”更难。过去,由于管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不少设施损毁后“无人问津”,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改变这一局面,吉安市峡江县探索以百亩为一个单元划分管护网格,由村民代表公开推选本村责任心强、口碑好的农户担任“护田员”,负责日常巡查与维护。目前,仅桐林乡就有41名“护田员”上岗,巡护范围覆盖1.7万亩农田、5.5万米机耕道和7.7万米沟渠。
“我本来就是种田的,田里的事我最清楚。”张春根说,“现在每月巡一次,看到小问题就自己动手,大问题就上报,心里踏实多了。”除了专职巡护,峡江县还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随手拍”,各村组都建起了农田管护微信群,村民发现设施损坏,手机一拍、微信一发,很快就有回应。
“小修小补+大事兜底” 问题不过夜
“护田员”不仅负责“巡”,更要组织“修”。在峡江县各乡镇,每位“护田员”都配发了机动下田板,方便农机规范下田,减少对田埂的碾压。日常巡查中发现的沟渠小破损、路面坑洼等“小毛病”,由“护田员”组织人员及时修补,费用从每亩15元的管护资金中列支。
“以前是小问题拖成大麻烦,现在是发现问题马上办。”峡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县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刘永波说,“群众自己修,不仅效率高,成本也低。”
对于因工程质量、人为损坏或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面积损毁,峡江县建立了“分类处置、分级负责”的兜底机制,工程质量问题由施工方维修,人为损坏由责任人出资修复,自然灾害则由乡村两级统筹解决。
“满意度打分+奖优罚劣” 管护有动力
管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每年早稻和晚稻栽种期间,峡江县都会组织群众代表和村组干部对“护田员”进行满意度评价。得分高于90分的,全额发放管护费用;低于70分的,予以解聘。乡镇排名前三的“护田员”,还能获得1000元至500元不等的绩效奖励。“打分不是走过场!”刘永波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做得好不好,大家心里都有本账。”
从“政府干、群众看”到“群众巡、群众修、群众评”,峡江县“三请群众”模式,不仅破解了高标准农田“管护难”,还激发了群众“主人翁”意识。“田是群众的田,路是群众的路,渠是群众的渠。只有让群众成为管护的主体,高标准农田才能真正‘高标准’运行。”刘永波表示,这不仅是对农田设施的有效维护,更是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探索,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群众力量”。
如今,走在峡江县的田间地头,沟渠畅通、道路平整,“护田员”身影忙碌,微信群消息闪烁,群众评议严肃认真……一幅“人人护田、田为人人”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