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浪翻涌,辽河两岸一派丰收景象。10月25日,在盘山县羊圈子镇大羊村种粮大户杨忠英的稻田里,4台收割机往来穿梭,收割、脱粒一气呵成;晒场上,稻谷堆积如山,满目金灿。望着眼前景象,杨忠英难掩喜悦:“今年水稻收成好,亩产能超1400斤。再加上稻田养蟹的收入,效益肯定错不了。谁能想到,过去白花花、硬邦邦的盐田,现在竟成了高产良田。”
这一喜人变化,源于盘山县羊圈子镇“盐改水、旱改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盘山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青杰介绍,项目总投资7.52亿元,是辽宁省近年来整治规模最大、工序最复杂、生态效益最显著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羊圈子镇域内均为退海之地,地势低洼平坦,退海后的沙碱土形成天然盐田。“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无淡水灌溉,找不到好的出路,村民只能靠卖盐为生。然而,盐田的无序开采与尾水排放导致氯离子超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盘锦市从增加耕地面积入手,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进,将白花花的盐田改造为绿油油的稻田。
![]()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项目团队采用“二次洗盐+客土压碱+有机肥改良”的综合治理路径,将土壤含盐量严格控制在1‰以内。经过土地平整、排灌系统建设与农田生态修复,昔日的低效盐田和中低产旱地,终于变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高标准水田。
“从2023年启动‘盐改水、旱改水’工程以来,羊圈子镇已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6823亩,其中旱改水8638亩、盐改水8185亩。”镇长李论介绍,通过科学治理,目前已形成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的生态种植模式,新增稻田总产量约2400万斤,河蟹养殖总产量约100万斤,和改造前相比,每亩可增收800元,最大限度释放了农村土地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
从小在羊圈子镇长大的杨忠英,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1600亩“盐改水”与“旱改水”土地的经营权,“今年这丰收,让我更有信心了,用盐田改成的水田和老百姓一直种的水田比,一点也不差,旱田改成的水田更不用说了,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有奔头。”杨忠英说。
从盐田到良田,从低产到丰产,盘锦“盐改水、旱改水”项目以实实在在的丰收,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稻谷归仓,河蟹上岸,这片曾经的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一幅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来源:盘锦日报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