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潘石屹,很多人会想起他早年精准抽身房地产的操作——2014年市场还火热时,就把三百多亿的资产溢价卖掉,避开了后来的行业波动。最近这位“老地产人”又对楼市抛出预判,他说未来3年市场不会崩盘,但会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尤其是“三大走向”值得所有人留意。不管是准备买房、卖房,还是手里有房的,这些变化都可能影响到你的钱包,比听那些“涨跌预测”实在多了。
走向一:二手房抛压集中来袭,“还贷潮”成导火索
潘石屹提到的第一个关键变化,是二手房市场会迎来一波集中抛售压力,而这背后的导火索,是2020到2021年那波“经营贷买房”的后遗症。可能有人没印象了,那两年不少人借着低息经营贷入市,想着房价涨了套利,可这类贷款大多是三到五年期限,从2025年开始就陆续进入续贷高峰了。
续贷可不是简单“续上就行”,银行会重新评估房子的价值。要是现在房价比买的时候跌了,评估价跟着降,贷款人就得补齐差额才能续贷。比如当年花200万买的房,现在评估只值180万,银行可能只愿意贷126万(按七成算),要是之前还有140万贷款没还,就得自己掏14万补上。可这两年收入不稳定,能轻松拿出这笔钱的人没几个,拿不出的只能选卖房止损。
更关键的是,这类房源数量不算少。2020到2021年经营贷年增长率差不多20%,意味着有大量房子踩在这个“续贷节点”上。当一群人因为同样的原因扎堆卖房,市场上的二手房就会供大于求,形成“抛压”。深圳已经有小区出现这种情况,一个片区十几套房子同时低价挂售,直接把周边房价拉低了一截,想卖房的业主只能跟着降价,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抛压对市场的影响很直接。一方面,刚需买房的人会更犹豫,等着看会不会再降价;另一方面,手里有多套房的业主可能会“跟风抛售”,怕晚了卖不上价。潘石屹说这不是“崩盘信号”,而是市场在消化过去的“套利泡沫”——那些靠贷款炒房的人离场,反而能让市场更贴近真实居住需求。
不过也不用太慌,这种抛压不会全国一刀切。一线城市核心区的房子,因为配套扎实、需求稳定,降价空间有限;但三四线城市那些人口流出多、配套一般的小区,可能会面临更明显的价格波动。毕竟现在买房的人越来越理性,没人愿意为“虚高的房价”接盘了。
走向二:房子彻底“分层”,不同房子命运差出十万八千里
“以后没有‘房子涨不涨’的说法,只有‘你的房子涨不涨’。”这是潘石屹反复强调的观点,未来3年房子的分化会越来越明显,不同类型、不同地段的房子,命运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分化不是小幅度涨跌,而是“有人坚挺有人阴跌”的本质区别。
最突出的是“户型分化”,高层住宅尤其是楼龄渐长的,麻烦会越来越多。2000年以后建的大量高层住宅,电梯、供水管道这些设备的寿命一般是25到30年,再过几年就会陆续进入“老化期”。电梯频繁故障、水管漏水,维修起来可不是小事——一栋33层的高楼有200多户业主,想统一意见出钱修电梯都难,你推我我推你,最后只能凑合用,居住体验直线下降。更头疼的是,高层住宅拆除成本太高,容积率又大,开发商拆了根本不赚钱,未来可能面临“拆无可拆”的尴尬,慢慢变成没人愿意接手的房子。
反观那些低密住宅,比如核心区的老洋房、叠拼别墅,反而越来越值钱。上海单价几十万的老洋房还在成交,买的人不是图便宜,而是看中它的稀缺性——这类房子建一套少一套,业主不急着用钱就不会卖,挂牌量一直很少,价格自然稳得住。这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同一城市里,外环的新建高层可能阴跌不止,核心区的老洋房却能保持坚挺。
其次是“市场分层”,豪宅和普通商品房已经是两个独立的市场了。有钱人买房看的是“稀缺性”,比如地段、景观、圈层,价格反而不是首要考虑的,只要东西够好,不怕没人买;但普通商品房不一样,全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40平方米,总量早就够了,加上保障房陆续入市,普通人的选择越来越多。广州2025年推出的配售型保障房,基准价只有市场价的五折,单套面积不超过90平米,直接分流了不少刚需购房需求,普通商品房想涨价自然没底气。
还有“城市分层”的影响不能忽视。人口持续流入的一二线城市,核心区的房子因为有真实需求托底,价格不会大起大落;但人口流出的小城,除了市中心的房子,其他地方的可能会越来越不值钱。潘石屹说,这其实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房子本来就该是“住的”,不是“炒的”,地段好、品质高的房子保值,反之则贬值,再正常不过。
走向三:去库存换玩法,“房票安置”成新主力
过去说起去库存,大家想到的都是降首付、降利率,可潘石屹说,未来3年这些办法效果会越来越有限,真正能消化库存的,是“拆迁”的新玩法——房票安置。毕竟现在很多人不是不想买房,是手里确实没钱,降利率每月省几百块,根本解决不了“首付不够”的核心问题。
房票安置和过去的拆迁不一样,不是直接给现金,而是给一张“购房额度券”,被拆迁人拿着这张票,去政府指定的“房源超市”里买新房。上海嘉定已经试点了这种模式,一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里,268户村民有超过140户都选了房票安置,热度远超预期。有户村民先选了一套66平米的现房过渡,剩下的安置面积折算成房票,加上奖励一共拿到796万额度,周边楼盘每平米4到5万,足够挑一套不错的商品房了 。
对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来说,这简直是“一举两得”。开发商能快速卖掉新房回笼资金,不用再扛着库存压力;政府不用拿出大笔现金补贴拆迁,还能直接消化当地的新房库存,一举解决了“拆迁钱从哪来”和“房子卖给谁”两个难题。上海金山、青浦也在推房票政策,纳入“房源超市”的楼盘还会额外给优惠,比如送车位、给租房补贴,吸引拆迁户选购 。
对被拆迁人来说,虽然不能自由选房(只能买指定房源),但好处也很实在。过去的安置房常常有质量差、配套偏的问题,现在用房票买的是正规商品房,品质更有保障。而且政府还会给房票奖励,比如上海嘉定就给8%的额度补贴,选房票比直接要现金划算不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村民愿意选房票的原因 。
潘石屹判断,未来3年城中村改造会越来越多,房票持有者会成为新房市场的重要“接盘力量”。从数据能看出来,全国待售新房面积还很大,光靠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消化太慢,而每年的拆迁户数量稳定,用房票把他们引导到新房市场,库存就能慢慢降下来。这种方式比“大水漫灌”的刺激政策精准多了,既消化了库存,又没给市场添新的泡沫。
不过房票也有局限,比如大多只能在本区用,不能跨区买房,选择范围会受限制。而且要是“房源超市”里的房子都是些地段偏、卖不动的楼盘,拆迁户可能也不买账。但总体来说,这种模式还是比过去的去库存办法更有效,毕竟它直接把“拆迁需求”和“库存房源”绑在了一起,供需两端都能照顾到。
潘石屹的底层逻辑:楼市回归“居住本质”
把这三个走向串起来看,潘石屹的预判其实指向一个核心——未来3年,楼市会彻底从“投资品时代”回到“居住品时代”。35岁以下年轻人的购房意愿一直在降,新增贷款里房贷占比也在缩水,大家对买房的心态早就变了,没人再相信“买房必赚”的神话。
他当年能从房地产抽身,靠的就是看透了“房子的本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是因为需求没被满足,只要盖出来就能卖;现在需求饱和了,就得拼地段、拼品质、拼配套,那些靠炒作起来的房价,迟早会跌回去。财政部、住建部一直在推“房住不炒”,其实就是在引导市场往这个方向走,潘石屹的预判,不过是顺应了政策和市场的大趋势。
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要是有真实居住需求,未来3年是个不错的窗口期——二手房抛压下,议价空间会变大;房票安置分流了部分需求,开发商可能会给更多优惠。但一定要选对房子,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低密品质房,才值得入手。要是想靠买房投资,风险就太大了,毕竟分化时代,选错房子可能砸在手里。
当然,潘石屹的预判也不是“标准答案”。楼市受政策、经济、人口等太多因素影响,比如要是经济回暖、收入增长,刚需释放可能会比预期快;要是出现新的政策调整,市场也可能有新变化。但大方向不会变: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好房保值,差房贬值,去库存靠精准引导。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潘石屹说的这三个走向准吗?身边已经出现二手房集中抛售的情况了吗?要是遇到拆迁,你更愿意选房票还是现金?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别忘了点赞关注,后续有楼市新动态再跟大家细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