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超实用的二条
每篇解决一个育儿小问题,当好妈妈,更当好自己~
最近,有个朋友来找我,
她说,从小也很注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比如注意玩具的数量啊,尽量不打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啊,孩子也能听完她读一本绘本。
按理说,专注力挺好的呀,但从上学开始就发现,专注力的优势根本没有体现啊,还经常被老师反馈,孩子专注力不够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谈到评判孩子专注力好坏,大家举例的都是,可以一个人玩多久,可以听绘本多长时间。
还有就是开头提到的,为啥小时候专注力感觉还可以,到了上学没啥帮助呢?
其实,专注力,是一种能力,而和每个能力培养一样,专注力是需要进阶的。
专注力是分简单专注、共同专注、沉浸其中、收回专注,这四个层面的。
那么上面举例的这些例子,其实都是在“简单专注”这个层面的,也的确都是对的做法。
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就会出现觉得专注力没啥用的结论。
01
简单专注
第一阶段是“简单专注”,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看过最多育儿文章的阶段。
重点来说就是,不要过度打扰,不要过度干预,创造一个较少干扰的环境。
这个阶段,我就不展开说了,那些培养引导的方法论,其实都是对的,都是早期专注力的基础。
之所以产生疑惑是因为后面几个阶段的需求,我们并没有跟上。
02
共同关注
当一个孩子在专注玩某个玩具时,突然抬起头让我们看他们正在玩的,或者想要引起你的注意,这就是“共同关注”的萌芽。
我们想一下,专注力肯定不该是孩子“一个人”做事,上学后真正有专注力的孩子,是需要对老师讲解的东西专注,那就是“共同专注”。
这么一说是不是不会纠结,到底是否需要引导孩子了吧?
而且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因为当孩子可以完成“基本”的内容后,如果没有挑战,基本上他们就会觉得无聊,反而丢失了“专注力”。
这个阶段最好的引导方法就是“搭脚手架” 。
![]()
比如,孩子已经可以自己把积木搭高,他非常享受这项简单重复的游戏,但是好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了。
这时我们心里就要有一个小提醒了,大脑的“工程队”没有继续工作了,我要帮他“搭脚手架”了。
比如在他在搭高后,我们在一旁也拿了几块安在他的塔旁边,这样就成了一座桥,然后说,“哇,你看,塔变成桥了。”
当娃被吸引了,还可以继续,边做边解说,“你看,两个相同的塔,当中放一根,啊,就变成桥了。”
这样的引导,就是基于现在有的技能再扩展。
有策略的引导,帮助他们可以去发现,还有更多更好的玩法,还有更加进阶的挑战。
这个在“共同关注”下的引导,其实就是在加长孩子“专注力”的时间。
![]()
03
沉浸其中
这是专注力的第三阶段,也是比较难的阶段,我们大部分成年人其实也做不到,那就是可以真正沉浸其中,享受挑战,而达到心流的状态。
但好消息是,孩子的可塑性高,在早期引导得当,反而容易进入到高阶的专注力阶段。
1、认可他们的热爱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痴迷,这其实是天然的“沉浸其中”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多欣赏、多认可。
大家可以去试试看,当我们去发现他们玩耍的价值,饶有兴趣地听他们滔滔不绝,孩子就会眼睛亮亮的,无比自豪和开心。
如果早期孩子自发的这些体验得到了我们的正面反馈,那么大脑就会得到刺激,分泌更多的“心流”多巴胺。
这些“心流”多巴胺也是完全可以发挥到今后生活学习的其他方面,用来提醒孩子去挑战,或者通过兴趣来带动其他事情。
2、创造“心流”
在共同关注里提到,我们是需要陪伴和引导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的。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后,就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创造“心流”的机会。
进入心流状态是需要具备5个条件的:
热爱你所做的事; 具备一定的技能; 要有挑战性,但不会太有挑战,难度大概微微超过当下的能力; 有阶段性的反馈和奖励; 有明确的目标,并且知道大致的步骤。
这五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孩子就更容易进入“沉浸其中”的状态。
![]()
“沉浸其中”的状态,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也是为什么,我曾经反复提到,需要帮助孩子发现热爱。
如果,真的无法有这样的状态,那么大部分人其实都是需要靠一定的自控力,来帮助我们完成很多需要完成的事情,孩子也一样。
这点就不做今天的文章展开了。
![]()
04
收回专注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收回专注,这也是大家容易忽略的。
我们通常总觉得,专注力都是需要创造一个不打扰、安静的环境。这个的确对,但最高境界其实是,可以自如地收回专注力。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专注力挺不错的时候,建议大家可以慢慢放下之前的引导、陪伴、环境因素等。
让孩子在吵闹、干扰很多的环境下,去学习“收回专注”。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长期受益的,毕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不可能永远“干净”。
但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来,孩子小的时候,尤其前面的“简单专注”和“共同专注”,这两个基础没有做好,就不要着急让孩子锻炼“收回专注”。
看到这里,我知道很多朋友会问,上面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年龄是什么?
抱歉,这并没有一刀切的年龄,专注力是需要土壤的,贫瘠土壤下,不管多大,仍然不会发展出专注力。
![]()
学习育儿这么多年,我最深的感触就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在不断迭代自己的育儿知识。
同样是专注力,孩子两三岁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他能集中几分钟的注意力,孩子五六岁时,我们就该看到“共同关注”和“沉浸其中”这两个层面。
因为大家的提问,也让我有机会把育儿问题不断拆解,我们对育儿问题的理解,也在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深入。
我们知道的多了,才发现我们不知道的更多。
希望每一日,都是精进的,和大家共勉。
这些年写了3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问题我没来得及回复
欢迎点击下方标签直达相关内容找到答案哦
话题索引
按关键词搜索历史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