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如今,杨浦的书店、影院、美术馆等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孩子们的课堂。近日,一场以“家+书屋”为阵地的“小小主理人”实践活动盘活了城市美育空间。这不仅是一次沉浸式的职业体验,更是一次关于责任、服务与成长的深度调研。
影院“上岗”:
一份从好奇开始的“全流程”体验
近日,四平电影院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员工”。三位“小小主理人”穿梭在影院的各个角落,热情而专注。这场“上岗”体验,远非走马观花。
![]()
作为全市首家红色主题影院,这里的“第一课”从了解影院的前世今生开始。工作人员带着孩子们从一楼的展陈讲起,随后走进了平日不对外开放的电影院“心脏”——放映室。在这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放映设备,解码了画面与声音背后的科技魅力。
理论课结束,实战正式开始。第一个岗位是检票员。孩子们学习查看影院系统信息,识别场次与人次,认真核对票根。随后的“全能进阶”中,他们换上专属围裙,转战售票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们亲手打印电影票,并用专业工具盛出金黄的爆米花。
![]()
最后一站是“家+书屋”的图书管理。作为影院“读书+观影”新模式的核心区,孩子们化身“书香守护者”,耐心地将书籍按类归位、对齐书脊。从生疏到熟练,这场“全流程”的职业体验,让影院这个原本只是“观看”的空间,变成了一个可以“动手”和“服务”的实践场所。
四平电影院的生动一幕,是杨浦区妇联“家+书屋”项目的一次深度探索。经过调研发现,在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孩子往往是被动接受者。如何让他们真正“走进”空间,成为空间的主人?“小小主理人”计划提供了一个解题新思路。
在四平电影院,孩子们体验的是“光影守护者”,负责票务、引导、卖品配货,确保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这份工作看似基础,却串联起影院运营的完整链条。从探秘放映室的好奇,到亲手递出爆米花的成就感,再到整理书屋的耐心,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对一个公共场所如何运转的具象理解。
![]()
活动尾声,孩子们围坐分享自己的心得。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实践的感悟。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远比单纯的理论课来得深刻。正如四平电影院“读书+观影”的“家+书屋”家庭教育定位,这场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政教育”和“服务精神”的现场教学。
空间“破圈”:
从“文化地标”到“成长驿站”
“小小主理人”的“上岗”点,不止在电影院。这场实战同时在上海书城·五角场店、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敦煌当代美术馆等四个各具特色的“家+书屋”点位展开。
![]()
在上海书城·五角场店“家+书屋”,孩子们学习图书分类法,实践码堆技术,让书籍陈列变为艺术。在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家+书屋”,他们要熟悉复杂的图书布局,担任“导购员”,还要体验收银的严谨。在敦煌当代美术馆“家+书屋”,他们则化身“小小解说员”,将培训技巧付诸实践,并参与展品维护。
从书海到艺廊,从静谧空间到光影世界,不同的空间赋予了“主理人”不同的职责。但核心是相通的:让孩子从“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守护者”。
![]()
今年以来,杨浦区“家+书屋”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的同时,还在持续探索“盘活”存量空间,实现社会美育的“破圈”将商业体、学府、艺术馆、影剧院等城市“金角银边”变为育人阵地。通过杨浦区“家+书屋”“小小主理人”活动,城市美育空间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成为孩子们锻炼能力、感悟服务、收获“责任”的“成长驿站”。
文字|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
![]()
![]()
![]()
![]()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