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被网友戏称为“多管局局长”的深圳普通市民,用一把卷尺丈量出了中国城市治理的新高度。他穿梭在深圳街头巷尾,逮着公共设施就“找茬”:歪斜的路灯杆、挡路的“钉子树”、破损的盲道……拍成视频发到网上,结果呢?“秒整改”成了常态。网友笑称:“这哪是‘多管闲事’,分明是给城市当‘质检员’!”更绝的是,深圳官方回应:我们没盯着他的账号,但有一套盯着民生诉求的平台和机制——这就是“@深圳-民意速办”。
![]()
“卷尺哥”的走红,本质是一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实践。过去,城市管理常陷入“民怨沸腾—官员甩锅—媒体曝光—临时整改”的死循环,而深圳用一套“绣花式治理”打破了这个困局。537个诉求渠道被整合成18个入口,市民反映问题像“网购下单”,进度可查、结果可期,平均5.2天就能看到答复。这种“提了就改”的效率,让“卷尺哥”的千条视频成了城市治理的“移动探头”,补上了职能部门“百密一疏”的漏洞。
更值得玩味的是,深圳的回应方式:既没有对“多管闲事”的市民说“不”,也没有对舆论监督心存芥蒂。相反,他们用一套科学的责任清单和数字平台,将“群众视角”纳入治理逻辑。比如,噪音被细化为35个事项,盲道受阻能精准派单到交通局或城管局——这不是“踢皮球”,而是用数据和规则把“模糊责任”变成“精确制导”。难怪网友感慨:“深圳速度,不是靠加班,而是靠把小事当大事办。”
![]()
反观有的地方,类似的“找茬”行为,往往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某地居民拍下路灯不亮的视频,投诉三个月无人理睬;某市网友举报积水坑洼,回复却是“非管辖范围”;更有甚者,某县市民因多次反映道路塌陷被当地干部威胁“寻衅滋事”。这类“玻璃心”操作,暴露的不仅是官僚作风,更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严重误读。
“卷尺哥”火了,火的不是“找茬”,而是“敢管”。深圳的底气在于:它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相信制度可以消化“多管闲事”的善意。正如深圳市政工作人员所言:“只要收到诉求,都会第一时间处理。”这种“不问来源只看实效”的态度,才是治理现代化的真谛。
深圳的智慧在于,它没有把“民意速办”停留在口号上,而是用技术赋能让市民成为治理的“共谋者”。据统计,2023年以来,深圳市民通过平台提出的城市治理点子超18万条,20多位“点子王”贡献超百次建议。
当然,深圳的模式并非完美。比如,如何避免“唯流量论”导致资源错配?如何平衡“秒改”与“长效治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为中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一条新路:用制度包容“多管闲事”,用技术转化“群众智慧”,用效率回应“民生关切”。
“多管局局长”没被“寻衅滋事”,这确实是深圳的底色之一,是一个市民与城市的美丽邂逅——他敢较真,城市接得住;他愿意管,城市愿意改。这种“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权力对权利的尊重,是管理向服务的转型。当我们为“多管局局长”没被“寻衅滋事”而鼓掌时,我们期待的,是更多城市能学会这种底色——少一点“防民之口”,多一点“闻过则喜”。
最后送一句话给那些还在“捂盖子”的地方:与其担心“多管闲事”,不如自己先少些“闲事不管”。毕竟,城市的温度,不在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而在于管理者是否感受到一把卷尺丈量出的民生冷暖。(晋珺)
编辑:秦前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