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大陆音乐人改编、素材取自台湾政治人物王世坚质询片段的歌曲《没出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姿态火遍两岸。这首“台湾作词,大陆作曲”的神曲,在带来网络狂欢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观察样本——它不仅仅是一个音乐迷因(meme),更是一种特定政治生态的切片。
![]()
一、那一幕,为何令人难忘?
“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配上王世坚议员标志性的夸张表情和戏剧张力,构成了这首歌曲的核心。这种近乎“表演式”的尖锐质询,在台湾的议事厅里并不罕见,它是当地政治生态的一种常态。
王世坚不是明星,也不是网红。他只是一个民意代表。他站起来说话,官员得听。他质问、讽刺、拍桌子、情绪失控——但这一切那么自然地发生了,而且都被完整播出,没有被掐断、没有被静音、没有被“暂停播出”。这台湾政治生态的真实切片:混乱却鲜活;争吵却透明。
这种画面,在对岸的会议上是见不到的。会议往往井然有序,发言整齐划一。领导讲话,代表记录;代表发言,领导微笑。空气中没有冲突的火花,也没有“没出息”的声音。于是会议顺利结束,文件顺利通过,所有人都顺利满意。
二、“秩序”与“活力”之间
很多人说,这样的台湾会议太吵,太情绪化,不像样。但政治的本质从来不是安静的课堂,而是吵闹的市场。在民主的语境里,“吵”意味着有人发声,意味着有人不同意。一个社会的健康,不在于大家是否众口一词,而在于是否有人敢打破那种一致。
大陆的会议更讲“秩序”与“团结”,这也是一种价值。只是,当所有声音都被打磨成同一种频率时,空气会变得稠密,语言失去意义。你很难想象,在某个厅堂里,有人能当众质问上级:“你在哽咽什么?没出息!””——这样的场景不会被视为“监督”,而大概会被定性为“纪律问题”,这是不被允许、也不可能发生的“冲突”。
三、假如王世坚来大陆任职
台湾回归的脚步,似乎越来越近了,如同近在眼前。
假设有一天台湾真的“回来了”,王世坚或像王世贤这样的代表人物也随之“北上”任职,被任命为某省政协委员,或者某市副市长。那么,我们还能在正式的会议上,比如省市的“两会”或政府工作会议上,看到他站起来,指着某位领导,用那种戏剧化的方式高声批评,质问对方为何“睁眼说瞎话”,为何“连滚带爬”,为何“没出息”吗?这一幕还能出现吗?
那一刻,他会发现,质问不再是权利而成了个人承担的风险;批评不再是责任而成了需要掂量的“敏感”。在新的会议上,他依然可以发言,但要“事先沟通、统一口径”;他依然可以表达“意见”,但那会被称作“建议”,并且“会后再研究”;他如果“拍了桌子”,但那将被视为“情绪管理问题”,可能需要“谈心谈话”。
于是,那个曾经在议场上怒骂“没出息”的人,会慢慢学会沉默。他不再质问——因为情绪没了意义;他不再怒吼——因为声音也没了存在的地方。
![]()
四、同一个人,不同的环境
王世坚现象,是特定议事规则和政治文化下的产物。这种文化鼓励(甚至可以说依赖)一种公开的、有时是情绪化的对立与监督。议员的职责被很大程度上定义为“找茬”和“发声”,其质询的“舞台”是直接面向公众和摄像机的。这种“剧场效应”,是其赖以生存的空气。
而我们所熟悉的会议生态,则遵循着一套截然不同的“治理逻辑”。
在大陆的政治框架中,从省级、市级到县级,各级会议的核心功能是“凝聚共识”与“推动落实”。无论是人大会议还是政府会议,其议事规程和文化氛围,都更强调“建设性”和“统一性”。这里的文化是“向前看”,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与台湾两种迥异的“政治文化”和“话语体系”。
五、真正“没出息”的是什么
《没出息》的爆火,是两岸民众在特定社会情绪下的一次有趣共鸣。但狂欢过后,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个迷因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
我们笑“没出息”,或许其后隐藏的,是在笑真话的稀缺。真正的“没出息”,从来不是哽咽,也不是激动,而是——明明知道不对,却选择沉默不言。
未来如果真的走向融合,这种“风格”的差异,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刻。究竟是“王世坚”们会变得“从容游刃”,还是会议生态会变得“丰富多元”?这恐怕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回答的、关于“水土”与“种子”的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