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时分,小区的微信群炸开了锅。邻居李大爷突然高烧不退,几天前还在楼下遛弯的他,如今却被救护车紧急送往医院。
留下家人焦急等待,街坊四邻议论纷纷。社区里甲流病例不断增加,新闻中也屡见“因甲流并发症去世”的警示。
有人彻夜难眠,担心自己或家人正隐藏在危险边缘:为什么有的人轻症很快就恢复,而有人却走向了危险的深渊?是否有一些日常行为,不经意间把健康推向风险深渊?
![]()
事实上,甲流虽看似是一种常见流感,但每年都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尤其近期,据中国流感监测数据,因甲流相关并发症住院甚至去世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让无数家庭措手不及。
你也许以为它离自己很远,但病毒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并不挑人”无论老少,都会被波及。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误以为得了甲流“扛一扛就好”,却忽略了一些绝不能踩的“健康红线”。
哪些行为千万不能做?哪5个“健康死角”,很多人还在不自知地反复跳进?尤其是第3点,90%的人都忽略了!
今天,我们就聊聊,甲流高发期,这5件绝对不能做的事,为什么做错了可能会让你或家人陷入严重健康危机?结尾还有权威建议,帮你守住健康底线!
![]()
随着甲流在全国多地流行,“甲流去世的人越来越多”不再只是标题党的危言耸听,而是持续被数据验证的事实。
2023年全国甲型流感相关重症及死亡病例增长30%,不少重症患者就是因为错误的日常行为加重了病情。
倘若你也犯了这些错,很可能让本可自愈的流感恶化为致命的“夺命病毒”。下面这五点,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不要硬抗,不就医而自己乱吃药
李大爷发烧后,家人以为就是普通风寒,自己去药店买了退烧药、感冒药连服三天,症状有所缓解就没再管。
一周后却突然气促、意识模糊,送到医院已出现甲流病毒性肺炎并心衰。医生坦言:“如果早点来,风险本可降至少一半。”
甲流和普通感冒不同,进展可极为迅速。西安市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延误治疗的甲流病例,住院及重症率提高42.6%。滥用药物掩盖了病情,错过最佳救治时机,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不要过度依赖退烧药,忽略发热本质
很多人一发热就强行退烧。其实,39℃以内的“适度发热”有助于免疫系统杀灭病毒。
《中华流感防控指南(2023版)》指出,反复、过量服用退烧药不仅掩盖病情、增加肝肾负担,还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
而且,持续强行降温还容易让体力透支,反而适得其反。一定要遵循医嘱,结合体温和整体症状合理用药。
![]()
第三,不可忽视营养补充,只喝水不进食
甲流期间,很多人“没胃口,干脆只喝水”,却忽视了免疫系统对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渴求。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流感专项报道中指出,甲流发病后3天如摄入能量低于基础需求,重症风险增加24%。只渴水、忌进食,可能迅速导致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免疫低下。
切记:哪怕食欲不振,也需尝试少量多餐,主张易消化、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第四,绝对不能大意家庭防护措施
“家里已经有人阳了,我们其他人都抗过去了,没事吧?”这种侥幸心理危险极大。甲流传染性极强,潜伏期内照常群聚生活,很容易导致家庭内再度爆发。
医学会社区健康组报告显示,甲流家庭二次传播率高达52.4%,尤其老人、儿童、基础病人重症风险更高。
病人应佩戴口罩、单独休息,室内多通风消毒,生活用品严分开。哪怕是轻症,也不能放松警惕。
![]()
第五,千万不能“带病坚持工作”或“硬核锻炼”
每年都有企业员工因“轻症抗到底、拼命加班”最终倒在病榻上的新闻。
甲流会削弱心脏、肺部和免疫系统功能,带病锻炼或熬夜加班容易引发心肌炎、病毒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南京地区因甲流带病加班而发展成重症的比例达到12.3%。
当身体明显抗议时,不妨大胆休息:充足睡眠、静养恢复才是击败病毒的最佳“武器”。
在甲流流行季节,你可能短暂侥幸“安然无恙”,却无法预判下一个感染、重症或猝然到来的是谁。其实,预防和应对甲流,从避免上述5项致命误区、把控身体每一个信号开始。健康生活的要点很简单。
出现高热、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警示症状时,务必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就诊,而不是依赖家庭“土方”或盲目自医。
![]()
用药须遵医嘱,不可迷信“多吃退烧药就能好”,防止药物副作用悄然加剧病情。
饮食上选择温软清淡、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搭配新鲜蔬果,补充水分维持代谢平衡。
家庭有流感病例时,各成员加倍防护,佩戴口罩、定期通风,避免交叉感染,尤其照顾弱势群体。
及时休息,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不过量,尊重身体的自愈能力,是快速康复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