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
●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折发生率达20%,女性为28%,是男性的2.3倍;老年髋部骨折作为最严重的老年骨折类型,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女性发生率是男性的3倍,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15%~30%;绝经后女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病率约30%,80岁以上女性这一比例突破50%。
● 老年骨折防治要“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尤其女性要重视绝经后的骨健康管理。
■ 杜骁 马建华
进入秋冬,关于老年人骨折的报道在媒体多了起来,其中不乏高龄老人手术成功的案例:山东临沂101岁高龄老人做“左侧股骨头置换术”、湖北襄阳103岁老人做“右股骨骨折微创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哈尔滨98岁抗美援朝老兵做“微创闭合复位髓内钉技术进行手术”……
虽然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但“跌倒”对于老年人而言,依然是痛苦甚至威胁生命的代名词。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折发生率达20%,女性为28%,是男性的2.3倍;老年髋部骨折作为最严重的老年骨折类型,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女性发生率是男性的3倍,术后1年内死亡率为15%~30%;绝经后女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病率约30%,80岁以上女性这一比例突破5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困境。
老年人最易发生五种骨折
目前,老年人骨折的发生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这与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关。
65岁的张阿姨绝经后未规律补钙,去年重阳节前,她拖地时脚下打滑,臀部重重摔在地上。当时只觉得轻微疼痛,次日疼痛加剧,连翻身都困难,送医后确诊为“右侧股骨颈骨折”。
医生告知,若不及时手术,长期卧床可能引发肺部感染、血栓、胃肠道功能紊乱、压疮等并发症。术后,张阿姨在家人护理下坚持康复锻炼,3个多月后逐渐恢复正常行走能力。“早知道绝经后要好好保护骨骼,也不会遭这份罪。”张阿姨后悔地说。
在老年骨折中,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和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我国每年新发老年髋部骨折超100万例,女性占比65%。这类骨折会导致老年人完全丧失行走能力,若不及时治疗,长期卧床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椎体压缩性骨折则更“隐蔽”,约30%的患者没有明显外伤史,仅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身高变矮、驼背加重,容易被误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腰肌劳损”。绝经后女性是高发人群。由于椎体是支撑身体的核心骨骼,多次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脊柱变形,进而引起慢性腰背痛、脊柱畸形及内脏功能受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此外低能量损伤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及踝关节骨折等,在老年人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治疗新选择:微创、3D打印、机器人技术
面对老年骨折患者,及时规范治疗是提高康复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目前治疗手段已形成“西医急救+中医康复”的协同模式。
1.常规治疗:根据骨折类型选方案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骨折及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老人(如85岁以上且合并严重心肾疾病者),主要通过卧床休息、佩戴支具(如椎体骨折用胸腰支具、腕部骨折用石膏固定)、药物止痛等缓解症状。但需注意,保守治疗需严格预防并发症,如定时翻身、拍背,使用防压疮气垫及抗凝防血栓药物应用等。
手术治疗:对于有手术适应证且能够耐受手术的老年骨折患者,手术是首选方案。常见手术包括股骨颈骨折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以及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术,另外还有桡骨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及踝关节骨折的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这类手术能帮助老年人快速恢复行动能力,减少卧床时间。
2.先进治疗:微创手术、3D打印技术及机器人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微创技术大幅降低了老年骨折的治疗风险。如股骨颈骨折动力交叉钉内固定技术(FNS)、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技术(PFNA)及脊柱压缩性骨折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应用,已成为治疗老年相应部位骨折的重要方法。
另外,经皮螺钉固定技术结合CT三维重建导航系统,可实现毫米级的置钉精度,避免了大切口剥离肌肉组织,术后感染率和延迟愈合率较传统手术降低约30%,这种技术优势对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的高龄患者尤为关键,其术后应激反应轻微,住院周期缩短,显著提升了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D打印技术是通过数字化建模和个性化制造,重塑骨折修复的治疗范式。基于CT/MRI影像数据构建的骨折三维模型,可直观呈现复杂解剖结构与骨折形态,为术前规划提供可视化依据。对于骨盆骨折、股骨近端复杂骨折等传统手术难度大的病例,3D打印技术可定制解剖型髓内钉或骨缺损填充物,使植入物与骨骼形态高度匹配。例如,钛合金多孔结构3D打印接骨板不仅具备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其表面微孔设计还促进了骨长入,较传统钢板的骨整合率提升40%以上。
在骨缺损修复领域,采用患者自体干细胞与生物陶瓷复合的3D打印骨支架,实现了骨再生与力学支撑的同步进行,使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时间缩短60%。此外,3D打印导板技术通过术前精确预塑形,将复杂关节骨折的手术时间缩短至常规手术的1/3,术中透视次数减少50%,降低了辐射暴露风险。
此外,机器人技术在老年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它的优势在于精准度高、创伤小及恢复快,尤其适合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新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老年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风险,不仅提升了手术精准度,更使老年骨折患者能够更快重返正常生活。
康复:中医药调理更有效
西医负责急性期骨折复位与固定,中医在术后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调理:术后可服用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黄芪、丹参),促进伤口愈合和血液循环,减少血栓风险;对骨质疏松患者,可搭配骨碎补、淫羊藿等补肾壮骨的中药,辅助改善骨密度。
中医理疗:针灸、艾灸可缓解术后肌肉痉挛和疼痛,推拿按摩能预防关节僵硬,中药熏洗则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步态恢复。
康复指导:中医“循序渐进”的康复理念,强调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制定锻炼计划,如术后先练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收缩,再逐步过渡到站立、行走,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二次损伤。
针对老年骨折的防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老年骨科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翁习生教授强调:“老年骨折防治要‘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尤其女性要重视绝经后的骨健康管理。”
翁教授建议:第一,60岁以上女性、有骨折家族史的老年人,每年应做1次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若确诊骨质疏松,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骨松药物,而非单纯补钙;第二,骨折后别“硬扛”,髋部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若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会增加复位难度和并发症风险;第三,术后康复要“赶早不赶晚”,在医生评估后尽早下床活动,避免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也提到:“中医认为‘肾主骨’,老年人护骨要兼顾‘养肾’与‘健脾’,平时可多吃黑豆、芝麻、山药等食材,搭配适度的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既能增强肌肉力量,又能调节脏腑功能。”
(杜骁系北京老年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马建华系该院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