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苔》中的传世名句,短短十字,写尽了平凡生命里的倔强与光芒。
他说,青苔上的小花,虽如米粒般渺小,却从不因自己的卑微而自怨自艾,反倒学着牡丹的模样,热烈绽放,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份不卑不亢的生命力,藏着最朴素的人生智慧 —— 生命的价值,从不由大小、高低来定义,哪怕身处角落,也能凭借一腔热忱,绽放独有的光彩。
现代人总在 “比较” 中迷失自我,羡慕他人的天赋、家境、机遇,觉得自己平凡如尘埃,连追逐梦想的勇气都渐渐消散。
可袁枚笔下的苔花偏不这样,它生长在潮湿阴暗的角落,没有阳光的偏爱,没有蜂蝶的追捧,却依然执着地舒展花瓣,把微小的美好绽放在天地间。
就像汪国真说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再渺小的个体,只要心怀热爱、勇敢生长,就能跨越艰难险阻,抵达属于自己的远方。苔花尚且能在逆境中绽放,我们又怎能因平凡而放弃追寻光芒?
苔花虽小,亦有芳华。心有微光,何惧路长。
苔花即便渺小,也拥有属于自己的芬芳与光彩;心中若有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就不必害怕前路漫长与坎坷。
![]()
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在政治理想受挫、人生陷入低谷时,写下这阙《行路难》。彼时的他,前路迷茫、壮志难酬,却从未被困境压垮。
他说,尽管前路布满荆棘,总有一天能乘着长风冲破巨浪,扬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这份豪迈与坚定,不是盲目乐观的空想,而是历经挫折后仍不放弃的信念 —— 人生总有低谷,但低谷不是终点,而是蓄力待发的起点。
我们总在 “困境” 中轻易认输,考试失利就一蹶不振,工作碰壁就自暴自弃,好像一次失败就注定一生平庸。可李白偏不,他一生漂泊、仕途坎坷,却始终带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自信,在诗文中挥洒豪情,在逆境中坚守理想。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在《将进酒》里的呐喊,至今仍能点燃无数人心中的火焰。原来真正的力量,不是永远顺遂,而是在失意时不沉沦,在迷茫时不退缩,始终相信 “柳暗花明又一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大意为,竹子历经无数磨难和打击,依然坚韧挺拔,无论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如何吹拂,它都始终屹立不倒。
![]()
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读到王勃这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总让人想起张九龄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前者是离别时的豁达,后者是相思时的牵挂,却同样藏着跨越距离的温暖。
王勃说,只要四海之内还有知心的朋友,即便相隔天涯海角,也像近在身边一样亲近。这份洒脱与通透,道破了人际关系的本质 —— 真正的情谊,从不受空间的束缚,只要心意相通,距离便不再是阻碍。
我们总在 “离别” 中伤感不已,与朋友分别就愁眉不展,和亲人疏远就满心失落,好像分开就意味着情谊的消散。可王勃偏不,他在送别友人时,没有沉溺于离愁别绪,反倒用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的劝慰,传递出对情谊的笃定。
就像鲁迅写给瞿秋白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真正的知己,或许不能朝夕相伴,却能在你需要时雪中送炭,在你迷茫时指点迷津。这份情谊,如同暗夜中的星光,即便相隔遥远,也能照亮彼此的人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意为,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普天之下,还有谁不认识您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