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科幻不只是想象的文学,而正在成为现实的产业。
10月24日,2025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在成都科幻馆举行。本次大赛全面聚焦原创作品的产业转化,构建“征集—优选—培育—交易—转化”全链条,让大赛成为一台真正把“想象力”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幻产业引擎。
2025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已成为打造全球科幻领域最具产业号召力、转化驱动力和社群向心力的科幻主题产业活动。
![]()
从文学作品到数字IP:
一幅生动的华语科幻图谱
科幻文学,是科幻产业最重要的内容源头与上游端。
在下午的成果发布会上,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主席本·亚诺,《星球大战》动画剧集出品人阿特尔·伊索姆,好莱坞著名动画导演道尔顿·格兰特等世界级科幻大咖,王晋康、何夕等中国科幻四大天王,海漄、赵恩哲等全球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得主,宝树、杨晚晴等“银河”“星云”双料得主齐聚一堂,让成都科幻馆再度闪耀熠熠星辉。刘慈欣、罗伯特·索耶、理查德·泰勒、巴勃罗·巴斯克等世界著名科幻作家,也纷纷发来视频祝贺。
2025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共征集到有效作品2007部,较上年增长72%。参赛阵容堪称华语科幻文学的“银河舰队”:其中包括曾获雨果奖的作家2人、入围雨果奖的作家3人、曾获银河奖27人、星云奖41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海外稿件增至166部,参赛者来自35个国家。对此,本·亚洛表示,本次大赛成功吸引了来自北美、中亚等多国作品参赛,证明它正在成为跨文化科幻交流的核心节点。
![]()
作品题材更为丰富,从宏大的太空歌剧、近未来社会学科幻,到生物科幻、赛博推理、架空史诗等14个细分领域应有尽有;作品形式更跨越文学、影视、游戏、舞台剧、VR大空间乃至AI视频,充分体现了“内容即IP”的多维创造潜能。
在活动现场,累计颁发最佳长篇科幻作品、最佳中篇科幻作品、最佳短篇科幻作品、年度科幻AI视频作、最具影响力IP转化案例等10个单元类别的奖项。
用阿来的话说,这些作品“让科幻的想象力以更加直观、更具冲击力的形式呈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华语科幻图谱”。
从文学竞赛到产业引擎:成都为全球科幻产业贡献“中国方案”
产业转化,是这场大赛的最大亮点。
在2025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上,本·亚洛提到,本次大赛从“文学竞赛”升级为“产业引擎”的定位转变,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创新:“‘天问’模式为全球科幻产业贡献‘中国方案’。”
大赛组建了专业的“科幻经纪人孵化团队”,围绕知识产权登记保护、资源对接、市场推广等环节提供全程服务。目前,已有132位签约作家、1370个作品进入孵化体系,成功形成42个具备可视化潜力的科幻IP。“‘科幻经纪人’模式为作家解决了知识产权、市场推广等后顾之忧,让创意能安心走向市场。”本·亚洛表示。
![]()
其中,《俱芦洲》《假手于人》《如愿》《第五奇迹》等9部作品已完成影视版权交易,《六道众生》《回声叠城》等4部作品进入游戏开发制作阶段。除影视与游戏外,大赛还推动了文旅场景落地:京东方飞向火星VR大空间、温江红炉悠见科幻会客厅均获得IP授权,为科幻叙事提供了现实载体。
更为可贵的是,“天问”体系的生态建设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
天问会员规模从5400人增长至7700人,吸引了包括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航天文创、中核传媒、商汤科技、哈萨克斯坦国家投资公司、美国托尔出版社、美国15区科幻主题公园等22家机构加盟“天问同行者俱乐部”,共建国际化科幻产业生态。
目前,北京石景山首钢科幻园、深圳“三体·四维空间”科幻消费体验中心、成都科幻馆、成都新川机器人公园等地都将设置专项空间,长期展示大赛可视化成果。同时,中核集团与大赛合作推出“N宇宙”联名文创开发,中国航天文创将与大赛共创“月壤展”活动。一个由科幻驱动、由成都领航的数字文创产业矩阵,正加速成形。
此外,大赛全年共举办6季“天问共创营”,科学家、作家与产业转化专家携手共创,推动科学原理、文学构想与商业落地的深度融合,并在6个国家开展作品对接洽谈,让成都科幻作品的想象力,真正走向全球。
从概念到现实:成都,正在成功实践“想象力经济”
现场,两组数据透露出成都科幻产业“想象力经济”的真正实力。
《2025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从“基础环境与发展支撑”“科幻产业与消费活力”等四大维度,18项具体指标,全面、立体地反映出不同城市科幻发展的真实面貌。其中,北京和成都领先于其他城市,属第一梯队。
《2025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成都科幻产业延续稳中向好的增长势头,全市科幻产业营收达255.77亿元,同比增长8.71%。
![]()
活动现场,“幻影时空+Seko”——号称“全国首个科幻AI一站式创意生成平台”开启内测;“科幻IP成都造”——全国首个科幻IP数字资产联合授权库发布;“硅基时代”大型机器人综合消费体验中心进行路演;而由相关科协主持的沙龙上,“AIGC科普熊猫文化产业发展联盟”也宣布成立。
作为签约企业代表,励翔集团商业副总裁赵雪纯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成都的科幻文化产业多聚焦在游戏、影视等方面,“科幻IP、机器人产业和商业化应用探索,将是下一个风口。”
“从科幻产业政策扶持到产业生态建设,成都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机会。”商汤科技SEKO运营总监张帆在此次路演中带来“幻影时空+Seko”,他表示,成都的短剧和慢短剧发展势头强劲,而“科幻+人工智能”就好比一把“钥匙”,为创作者提供灵感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短视频行业的生产效率。
张帆坦言,今天的现场汇聚了创作者、同行以及投资方,宛如一个小型的科幻生态圈。“我坚信,随着成都科幻产业不断蓬勃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优质的科幻项目和独具特色的产品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平台和投资方也能借助这些优质内容的创作,找到清晰明确的落点,收获可观的回报。”
![]()
“我们希望在发布会上呈现一个‘面向转化的货架’。”大赛组织方对记者解释道,“不是只放‘概念’,而是把‘概念—模型—DEMO—路演—对接’一步一步摊开,让平台与投资方看见明确的落点与回报路径。”
此外,大赛还邀请了32位国内外投资人与从业者走访成都11个重点科幻影视、游戏、动画点位,深入了解“想象力如何成为成都的新生产力”。
成都,不止在书写科幻,也在实践科幻。从文学作品到数字IP,从创意构想到产业转化,从征集平台到城市创新引擎,成都正以独有的开放格局与产业体系,构建起属于未来的“想象力经济”。随着成都华语科幻文学大赛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科幻故事将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成长为新文创、新科技、新经济的活力源泉。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赵雨欣 编辑 曾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