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午餐时分,76岁的滨湖区马山街道峰影社区居民郭金福没有像往常一样走进社区幸福餐厅,而是拐进了沿街的笼兴记小笼馄饨店。对着惠老助餐定制菜单点完餐,不到十分钟,皮薄馅足的小笼馄饨就端上桌来。“自从这家店加入幸福餐厅,我们经常来换换口味,实惠又好吃!”老郭边吃边笑,话语里十分满足。
![]()
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地处西向湖湾的马山街道户籍人口近2.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8000人,占比33.7%,老龄化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随着老年人口增多,老人们对助餐的需求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多样”转变。为精准对接这一需求,今年9月,马山街道创新举行“幸福餐厅”助餐点双选路演,7+7 私家饭堂、笼兴记小笼馄饨店、聚缘秀餐饮等3家本地社会餐饮企业应声加入,让老人们的“饭盘子”有了更多新选择。
![]()
位于梅梁路32号的笼兴记是家经营近10年的老店,不到100平方米的店面虽不大,却透着烟火气。上午10点半,记者刚走进店门,就看到门头显眼处设置了“马山街道幸福餐厅”的标识,助餐补贴标准、用餐时间、套餐价格等信息一一列出,清晰好懂。此时,已有五六位老人坐在餐桌旁等候取餐,还有的老人凑在惠老助餐定制菜单前小声讨论,热闹又温馨。
![]()
“之前菜单字太小,我每次点餐都得让老板念,麻烦得很。”郭金福指着桌上的菜单说。记者注意到,这份专为老人定制的菜单用A3纸打印,红底黑字格外醒目,共推出5款套餐——汤馄饨、拌馄饨、红汤辣馄饨、汤面、拌面,每款套餐里还有3—6种口味可选,鲜肉、荠菜、虾仁等馅料满足不同老人的喜好。
店铺老板王帅坦言,自从10月初加入幸福餐厅后,来吃饭的老人占了每天客流的三分之一。最初店里用的是常规小字体菜单,老人们点餐时常常因看不清而犯难,平均每人要花3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客人点餐。察觉到问题后,他们立刻定制了大字体菜单,还专为老人调整了点餐系统,简化点餐流程,如今每位老人点餐只需1分多钟。“不耽误正常经营,还能帮到老人们,这事儿做得值!”王帅笑着说。
![]()
这边笼兴记在细节上“贴心”,那边7+7私家饭堂则从“分量”上琢磨出新招——推出半份菜。记者走进这家餐厅时,饭香扑面而来,蒸南瓜、干锅豆腐、清炒时蔬、砂锅鸡块…… 近60种现做现炒的菜品铺满展示区,色泽鲜亮。用餐人群里,除了周边上班族,不少白发老人正拿着餐盘挑选。
![]()
“老年人胃口普遍不大,一份菜吃不完容易浪费。”厨师长刘洪亮解释,半份菜推出后,老人花同样的钱能多尝一两样菜,既满足了味蕾,又省了钱。正在取餐的李孝肃举着餐盘向记者展示:“我今天点了烩三鲜、面筋塞肉、番茄炒蛋、白菜豆腐,都是半份,再配一碗米饭,只要5块钱,吃得舒服又不浪费。”
社会餐饮企业积极发力,本土工业企业也主动为养老助餐“添柴”。今年以来,马山街道广泛开展助餐宣传,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助餐工作,辖区内的无锡佳龙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方盛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积极响应,捐款近百万元,为区域养老助餐工作注入力量。马山街道政法和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捐款将会用在幸福餐厅的设施更新、菜品升级上,让老人们吃得更舒心。未来还将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让助老餐不仅有“温度”,更有“广度”和“深度”。
记者:邵旭根、徐啸雨
责 编:金钟
校对:缪敏
编审:朱琰
来 源 :无锡日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