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本质上是对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系统性回应,其背后折射出多重迫切需求。
从现实背景看,“唯分数” 导向下的学业竞争已成为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过量作业、频繁考试与成绩排名形成的“压力闭环”,让青少年陷入焦虑漩涡。
![]()
睡眠不足、运动缺失等问题与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显示,学业繁重导致的睡眠剥夺会引发激素分泌紊乱,显著增加焦虑、抑郁风险。
![]()
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空间“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的不良风气,以及部分家庭教养方式的极端化,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此背景下,政策通过精准施策破解这些痛点,成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然选择。
严控作业总量、减少考试频次、取消成绩排名,其核心意义在于打破 “唯分数论” 的评价枷锁,重构健康的教育生态。
![]()
作业方面,机械重复的任务不仅挤占学生睡眠与运动时间,更磨灭学习兴趣,而“无作业日”的设置与惩罚性作业的禁止,实则是归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这与北大“去绩点化”改革中“释放学生精力、回归教育本质”的逻辑一脉相承。
考试管理的规范同样具有突破性:减少日常测试能避免学生陷入“以考代练”的疲惫状态,合理设置难度可降低挫败感,而取消排名则彻底打破“单一评价”的桎梏——霍山县西溪中心小学的实践表明,等级制评价能有效减少学生的攀比焦虑,让学习回归知识本身。
![]()
这些举措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将教育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成长导向”,为心理健康筑牢制度基础。
这些措施对缓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直接且深远的作用。从生理基础看,严控作业与考试能保障充足睡眠,而睡眠不足已被证实会引发日间精力不济、烦躁易怒等问题,长期还会导致心理韧性下降,政策通过将睡眠纳入监测评价,从源头切断这一危害链条。
![]()
从情绪调节层面,取消排名减少了社会比较带来的自我否定,霍山县学校的实践显示,无排名环境下学生的同伴关系更和谐,自我认同度显著提升。
从成长空间来看,“无作业日”与减少考试留出的时间,可用于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等,与政策中“每天体育活动2小时”形成联动——运动释放的内啡肽能直接缓解焦虑,而兴趣培养则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胜任感。
![]()
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传递出“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缓解了学生对“失败”的恐惧,配合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能逐步提升其心理免疫力,从根本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
政策的价值更在于构建了“减压——赋能——防护”的完整体系。严控作业与考试是“减压”的核心抓手,通过剥离过度学业负担,为心理调节腾出空间;取消排名则是“赋能”的关键举措,帮助学生建立多元自我认知;而监测预警机制、家校协同等配套措施,则形成了全方位的“防护网”。
正如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去绩点化”后学生能更专注科研与兴趣,中小学层面的这些改革,最终将让青少年从“成绩焦虑”中解脱,在健康的环境中实现身心协同发展,这正是政策守护心灵成长的核心要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