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湘、桂三省交界的群山之间,广东清远连州这座"粤北"小城藏着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奇迹。当人们争相远赴意大利瞻仰比萨斜塔时,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唯有青山画不如"的古城里,矗立着中国最古老的斜塔——慧光塔。它比连州城早诞生7年,比比萨斜塔早建705年,以1500余年的沧桑身姿,在岭南大地上书写着建筑史上的传奇。
![]()
初次听闻慧光塔,是源于当地人挂在嘴边的俗语:"先有慧光塔,后有连州城"。这句流传千年的老话,精准概括了它与这座城市的渊源。翻阅《连州志》可见,慧光塔始建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而连州城的始建则要推迟到公元475年。也就是说,当这座城市还未成型时,慧光塔已率先在此扎根,成为连州文明起源的见证者。
![]()
这次来连州,本来是想在连州感受秋天的气息,来到这里天气却不太好,于是就先在市区逛逛,从我住宿的酒店走到慧光塔并不远,闹市中徒步前行,没过多久,一座土红色与白色相间的古塔便会出现在视野中。与其他古塔的端庄挺拔不同,这座塔一眼望去便带着明显的倾斜姿态,让人马上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让每个初见者都会下意识地驻足打量:这座塔为什么会倾斜?什么时候开始倾斜?
![]()
进入参观慧光塔是免费的,只需在门口凭身份证简单登记即可入园。管理人员介绍,出于保护需要,如今已不允许游客登塔,只能在塔外和一层塔室参观。
尽管不能登塔,在外围参观的我还中很惊叹,环绕塔身一周,这是一座六角形的楼阁式砖木塔,共九层十七级,实测高度49.86米,塔身层层向上递减,线条优美流畅,尽显南北朝至宋代的建筑神韵。
![]()
走进塔内一层,中空的筒式结构豁然开朗,六角形塔室由砖砌立柱和斗拱支撑,抬头可见层层叠叠的木构梁架。尤其特别的是首层的"鸳鸯交手拱",这种复杂的斗拱样式在广东极为罕见,是宋代砖木结构的典型特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虽然无法登塔,但从当地人的描述中可知,爬到第四层便能明显感受到塔身的倾斜,而在塔顶远眺,连江蜿蜒、城郭错落的全景可尽收眼底。
![]()
![]()
塔旁地面上放着一块巨大铁盖,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遗憾:这块生铁铸就的顶盖重达千斤,是当年建塔时专门打造的配件。相传由于重量过大,古时没有足够的起重技术将其运上塔顶,只好搁置在塔旁,这一放就是1500多年。也正因如此,岭南大地流传起"惠州古塔无影,连州古塔无顶"的说法。不过如今塔身已装上新铸的塔刹,新旧顶盖的并置,反倒成了跨越时空的建筑对话。
![]()
关于塔身倾斜的原因,我查阅过相关的资料:"原来塔身是正的,只是塔基建在小石山的山尖上,千年风雨侵蚀让塔基变了形。"地质勘查数据显示,慧光塔目前向西倾斜1.0472米,这个数值自1985年修缮后便保持稳定,四十年来未再发生明显变化。这种"斜而不倒"的奇迹,既源于自然力的塑造,更得益于古人的建筑智慧。
![]()
相较于意大利比萨斜塔因地基不均匀导致的倾斜,慧光塔的"斜"更像是时光的意外馈赠。更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历史资历——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而慧光塔的建造时间比它整整早了705年。即便是与国内其他知名斜塔相比,它也堪称"前辈":比建于公元959年的苏州虎丘斜塔早491年,比北宋的上海护珠斜塔早50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古老斜塔"。
![]()
2006年,慧光塔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但与连州地下河这样的热门景点相比,它的知名度依旧不高。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却在游览古城时忽略了这座就藏在市区的千年古塔。其实只需抽出半小时,在慧光塔触摸到连州最深厚的历史底蕴。你会安排时间来看看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