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写了一篇
没想到评论区骂声一片。
之前雷总形象是很正面的,武大学霸,中关村劳模,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塌房了。
中国可能有“首富”魔咒,自从小米汽车爆火,雷总登上了中国首富的神坛,名声就开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从雷军本人,到小米,以及小米的产品,甚至是小米的消费者,都遭到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我的个人观点是,雷总该退居幕后了。
咱们中国文化,最同情悲情人物,项羽岳飞都是如此。
最不喜欢什么?最怕兄弟开路虎,最怕兄弟发财还得瑟。
三国演义,刘备诸葛亮都是悲情结局,秋风五丈原,鞠躬尽瘁, 壮志未酬, 最让人同情。
苟成最终大赢家的司马懿,被骂了上千年。
其实网络平台,和古代关注看戏听评书,没什么区别,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跟父亲一起听《薛仁贵》《瓦岗寨》《楚汉争霸》之类的评书。
项羽,真正了解的,都知道,其实不适合当领导,但是乌江自刎,一个悲情英雄,大家都很同情。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雷总为啥之前名声极佳,因为带领金山苦苦对抗微软,悲情英雄。
因为投入一切做汽车,也是愚公移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概。
雷总曾经是学霸和励志劳模,大家可以共情。
但是现在,不论怎么说,雷总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了,2025年小米的收入,每个季度都过千亿,净利润每个季度都过百亿。
智能手机业务重返中国第一,小米汽车交付量持续攀升,9月份首次突破4万辆。
雷军早已从“悲情英雄”和“奋斗学霸”和“劳模”变身“成功商人”。
一个富有的商人, 小米利润过百亿,一个中国首富,观众老爷们实在没法共情。
这时候你还在台上讲自己当年去跑圈多么辛苦,同行和观众听了心里都难受。
兄弟开路虎了,就别在酒桌上吹嘘当年创业有多苦了,真没感觉了。
看着兄弟的路虎,喝进嘴里的酒都是酸的,说啥都不想听了,只觉得刺耳。
这是资本家和普通人之间的巨大鸿沟,不是靠演讲艺术能改变的。
可能熟悉雷军人生经历的人,会很佩服他的勤奋与睿智。
但是网络平台看戏,茶楼台下听评书的观众老爷们,都是辛苦工作之余来看一段戏而已,把情绪在看戏中化解掉,就可以了,难道还要去研究台上的人物历史?
一万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里面可能没有一个看完了《三国志》正史。
这就是现实:观众要的是故事,是人物共情,是情绪宣泄,而不是枯燥的历史事实。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假如现在企鹅老板还亲自发布一款新游戏,还要让用户充钱,那网上肯定是骂声一片。
但如果是企鹅的游戏制作人出面,说是团队五年磨一剑,大家反应可能就温和多了。
为什么?打工人不为难打工人嘛!
这个道理,放在小米身上也一样适用。
这也是大佬们纷纷退居幕后的重要原因。
更何况小米还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小米汽车订单这么多,很多交了定金的要等一年,还不退定金,让很多米粉也变成了米黑。
这时候,还是打工人上场更安全一些,虽然没啥流量,但也不会招黑呀。
再举个例子,西贝贾老板和罗永浩的PK,网络看戏就看得很爽,老罗连扇几个大耳巴子,台下轰然叫好“打得好”。
两个boss的搏斗,精彩纷呈,段子不断。 我趁机写了两篇文章,都2 万阅读了,说明热点真的很热闹,看戏的人很多,评论区也超热闹,完美解决了自媒体人的“选题焦虑”。
想象一下,如果当时老罗发完微博,不是西北贾老板硬刚,而是西贝的女店长赔礼道歉,表示退款,态度底下,然后老罗来扇一个大耳巴子,台下老爷可能会觉得老罗怎么欺负女人,立马观众就分成两派打起来了。
特斯拉也出过事,但是马斯克不在国内,没法乱说话,也不过度营销,网络上的观众老爷们,永远都是分成两派,一派死忠粉力挺特斯拉,一派狂踩,只要马斯克不在中国乱说话,永远不会有大的漏洞。
所以,小米如今这么成功了,雷总都首富了,名利不可双收,再讲劳模故事也不合适了,该学习鹅厂拼夕 夕老板 ,退居幕后了。
大老板少说话,只说对的话,保持神秘,让打工人走到台前,在这个网络汹涌的时代,或许才是最安全和稳健的。
这种“大佬退位潮”也不是偶然。
企业做大后,去个人标签化反而能让企业走得更远。
创始人强烈的个人烙印,虽然有助于企业早期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一言一行被过度解读,甚至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退居幕后,不仅能弱化“个人烙印”,还能在背后保持掌控权,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就像武侠片里的高人——真正的大佬从来只活在传说里。
以上是我的观点,已经讲完了。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小米汽车的成都事件,可能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轻喷
上次看雷总个人演讲,只是感觉雷总有点飘了,开始学保时捷卖轮毂了,甚至卖卖车标了,汽车创造者“奔驰”也不敢这样卖车标吧。
![]()
但也没想到口碑会直接塌房。
再聊一下具体事件,小米汽车成都的车祸,车主的超速酒驾之类的咱就不说了,主要争议点在车祸后,经过撞击,车子着火了,车门打不开了。
电车撞击后着火的问题,油车电车都遇到过,主要的安全问题集中在车门打不开,这是不应该, 最终结果只能等警方的最终调查报告了。
不过车辆的安全和舒适,有时候也是矛盾的。
比如说 无框车窗,看起来很帅,但是会让开门多一个步骤:
1. 先让玻璃下降大约一公分,与车框脱离;2. 然后才能解锁,拉开车门。
这就需要依赖电子,才能做到 优雅和舒适。
还有双层夹胶玻璃,更静音更爽,但是要撬开就很费劲。
还有隐藏式门把手,看着挺酷的。
但是在经过撞击的极端情况下,以上这些都是安全隐患。
这些现象,并不是小米车独有的,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事实上,作为汽车,如果你希望它舒适,那必然会带来安全性在极端条件下的减弱。
所以,作为汽车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大家一定要注意,汽车的安全性是在一定的安全规范和边界条件下设计出来的。一旦超出正常使用范围,真的神仙也保不住你的安全。
如果你作为驾驶者,放弃了对自己安全的责任保障,那么指望汽车来完全保护你是不现实的。
当然,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车门都能打开,都能及时救出车里的人,才是最好的。
至于小米的小字营销,我觉得真是过度解读了,方便面也会标小字“图片仅供参考”
![]()
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欢迎点赞转发!
也欢迎进读者群一起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