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易雪
嘉祥县仲山镇高庄村的鲁锦传习所内,82岁国家级非遗鲁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芳云,用70余载的坚守诠释着手工鲁锦传统手艺的匠心。从脚踩织机到手传木梭,从“耳眼手同步协作”到将数百种经典纹样与方正汉字织入鲁锦,从采棉到织布的72道工序、旧时繁琐却考究的染色工艺,在她手中,步步皆展示着鲁锦的独特魅力。
现如今,赵芳云更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看见手工鲁锦的不可替代性与收藏价值,从而留住这门非遗手艺的文脉与生机。
![]()
梭飞线舞织流年
她与“老伙计”的70年坚守
10月22日,秋光刚漫过嘉祥县仲山镇高庄村的屋脊,带着田埂间新收玉米的干爽气息,悄悄溜进一方青砖黛瓦的院落。院角的老树落了几片浅黄的叶子,衬得正屋木门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传习所”的标识愈发温润。而这便是赵芳云的“工作室”,也是她与织布机相守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进门后,最先入耳是“咔嗒、咔嗒”的节奏声,混着棉线轻微的摩擦声,像秋日里最妥帖的絮语。顺着声音望去,82岁高龄的赵芳云正坐在织布机前,身形虽有些佝偻,脊背却挺得很直。织布机下方的两个木质脚蹑,是她踩了数十年的“老伙计”。只见她左脚轻轻一压,“咔”地一声,经线便随着绳框的起落分出细密的间隙;右手迅速从织机右侧探出,指间捏着的木梭像条灵活的鱼,裹着白色的纬线,“嗖”地一下从经线的缝隙里穿到左侧;左手早已候在那儿,稳稳接住梭子的瞬间,指尖顺带理了理略微松散的棉线,动作快得几乎看不清,却又透着说不出的从容。紧接着,她双手握住身前的绳框横杆,小臂微微发力,将绳框朝自己这边一拉、一压,“啪”的一声轻响,纬线便被打得紧实,与经线牢牢咬合在一起。
![]()
“看似简单的这套动作,则需要耳、眼、手同步协作。”赵芳云解释道,脚蹑的起落、木梭的穿梭、绳框的推拉,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脚踩的力度要有力度,确保经线开合的宽窄刚好容下梭子;传梭时手腕的弧度也要恰到好处,不能让棉线因力道过猛而崩断;打纬的轻重更是精准,既让布面平整紧实,又不会损伤纤细的丝线。”
话语间,织机上的鲁锦正一点点显露出鲜活的模样。素白的纬线像铺展的月光,稳稳托着粉、红、紫三色经线,在赵芳云的指尖与脚蹑配合间,时而交错拧出利落的菱形,时而叠绕成细密的回纹,原本单调的棉线,竟像被注入了灵气般,慢慢织就出藏着巧思的纹样。
她低头瞥了眼织机,又抬手轻轻拍了拍机身,眼底泛着柔和的光:“屋里这织布机、纺车啊,都是陪了我大半辈子的‘老伙计’。打我10来岁跟着大人学纺线起,就天天跟它们打交道,飞梭、踩蹑、绕线轴,一晃眼,竟已是70多年的光景了。”
织字染彩藏巧思
她手中鲁锦的千面风华
“远看是庙,近看是轿,脚蹬车板,手打莲花落……”聊起过往岁月,赵芳云忽然哼起儿时常唱的童谣,调子轻快又带着旧时光的温软。作为鲁锦织造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手艺里藏着旁人难及的巧思。她所织出的鲁锦不仅能呈现“迷魂阵”“喜字锦”“孔雀开屏”等数百种经典纹样,更能将方正汉字细细织进经纬之间,让布料有了别样的文化意趣。
![]()
何为鲁锦?便是依着预先设计的经纬脉络,将有色棉线织成绚丽如锦的彩色家织土布。其织工细密精巧,纹样鲜活灵动,2008年,“鲁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凝结着民间智慧的手艺,从此有了更坚实的传承印记。鲁锦的织造从不是简单的重复,从田间采棉到上机织布,要历经大大小小72道工序,单是核心主工序便有9道:纺线、染线、扽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缯、吊机子、织布。每一道主工序里又嵌套着数不清的子步骤,一步也错不得、急不得。
“织字的门道可不少,条纹字最是费功夫,得一根线一根线地提;相对来说,方块字稍容易些,三根线一提就行。”说起将汉字织进鲁锦的手艺,赵芳云的思绪飘回了上世纪90年代,那是小女儿出嫁时,她想给孩子准备份特别的嫁妆,便琢磨着织了两对鲁锦枕套,上面特意织了“喜”与“福”的字样。“在当时那个年代,把字织进布里可是稀罕事,孩子收到时高兴得不行。”回忆起这段往事,赵芳云嘴角忍不住弯起,眼里满是温柔。
鲁锦的色彩,同样藏着老辈人的讲究。早年的鲁锦颜色偏于单一,多是沉稳的蓝与黑,偶尔见着的绿与红,已是最鲜亮的色彩。“那时候染色可麻烦了,得把布料放进大锅里煮,还要加火碱这些辅料。翻搅布料时必须戴上皮手套,稍不留意就会烫伤手。煮好后也不能马上取出来,得在锅里闷上一阵子,再用石碾反复轧……只有这样,染出来的布料才会表面光滑,颜色也亮堂持久。”她细细解释着旧时染色的工序,语气里满是对老手艺的敬畏。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染色步骤简化了许多,也让她有了更多精力钻研花纹设计。“步骤是简了,但我一直坚持用棉线织布。棉线透气舒服,用着实在。最近我还在琢磨,想用浅紫色配着白色,设计一款新纹样,看看能不能织出不一样的清爽感。”
祖孙接力织乡愁
鲁锦的手工价值与传承之愿
当现代纺织业的机器轰鸣声越来越响,手工纺织的身影便愈发显得珍稀,鲁锦这项凝结着老辈智慧的传统手艺,也因此更添了几分岁月沉淀的珍贵。就像赵芳云常说的那样,如今不仅纺线、染线这些传统工序渐渐退出了日常纺织流程,愿意沉下心来学鲁锦织造的人,更是少得可怜,老手艺的传承,正悄悄面临着断层的隐忧。
![]()
高霞是赵芳云的孙媳,也是为数不多接过这根“传承接力棒”的人。自从嫁进门,她便跟着奶奶学织鲁锦,常常一老一小坐在织机前,飞梭走线间,是两代人对鲁锦的共同热爱。“手工鲁锦的好,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高霞解释时,语气里满是对这门手艺的认可,“机器织的布,密度远不如手工织得紧实;更重要的是,手工鲁锦里藏着人的创意,想换个花色、想织个汉字,随时都能调整,这些灵活的巧思,流水线生产根本做不到。”
只是这份“手工的珍贵”,也伴随着现实的难题。高霞坦言,手工织鲁锦速度太慢了。“一个人一天最多织五六米,要是想织出100米布,往往得耗上一个月左右。”尽管如此,她和奶奶心里始终揣着同一个愿望,“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鲁锦、喜欢鲁锦,别让这么好的老手艺,在我们这代断了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