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成著探秘赵江波 著
第二章 星野寻踪
西山莽莽,林海苍苍。月影在云隙间穿梭,时而倾泻清辉,照亮蜿蜒小径,时而隐入暗夜,留下墨色深沉。黄帝与岐伯领十数精壮之士,执松明火把,沿兽径深入。夜枭啼鸣远应,偶有野狐窜过,落叶沙沙。
第一节 夜探西山
众人行至半山腰,忽见前方林间有微光闪烁。黄帝举手示停,与岐伯悄声趋前。但见林间空地有石垒祭坛,坛上插骨制图腾,绘有蚩尤部族特有的三目神纹。坛周散落兽骨若干,中央灰烬尚温。
“离去不过半日。”岐伯以指捻灰,轻嗅其味,“有朱砂、雄黄之气,乃巫蛊所用。”
忽闻林中异响,似有人语。黄帝示意包抄,众人散入树影。只见两个披兽皮、面涂赭石之人自密林走出,至坛前跪拜喃喃。其语非中土之言,间杂“蚩尤”、“刑天”之名。
岐伯低声道:“确是九黎遗民。然观其形色萎黄,步履虚浮,似亦染疫疠。”
黄帝颔首,待二巫祝祭毕欲归时,率众突出合围。二人大惊,拔石刀相抗,不过数合便被制服。带回明堂时,东方既白。
第二节 巫医同源
明堂东厢,二囚倔立不跪。灵氛闻讯赶来,见其图腾,色变曰:“此乃蚩尤大巫之祀,邪恶非常,当速焚之!”
岐伯却命弟子奉上黍粥,温言问疾:“尔等额热目赤,咳喘几何?”
二巫初时闭口不言,后因病痛难忍,终有一人哑声道:“族中百余人,病者七八,已死十数。”
岐伯即为其诊脉观舌,道:“此与非你族所施之疫同源,皆属疠气。吾有汤药可缓解,愿试之否?”
二人疑惧相视。时值发作,咳喘不止,终点头应允。饮药后片刻,喘促稍平,面色渐和。
黄帝乃问:“西山之疫,源从何起?”
年长巫者叹道:“非我所为。去冬祭天时,见流星坠于西山之阳,地裂泉涌,异气弥漫。接触者旬日即病,渐传全族。大巫谓蚩尤降罚,令设坛禳解,然无效。”
岐伯闻言蹙眉:“流星坠处,地气变异,或生疠毒。请引往视之。”
第三节 地裂异气
次日,众至西山阳坡。果见地面有焦坑,周缘草木枯黑,中有裂隙,渗出浊气,刺鼻窒息。岐伯取竹筒采集气样,又以素帛覆坑上,片刻帛变黄褐色。
“此气伤肺,与疫症相符。”岐伯谓黄帝曰,“天地之变,非尽人力。昔年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亦生异气。今流星坠地,扰动地脉,发为疠毒,非关鬼神。”
灵氛在旁质疑:“若如所言,何以祭祀有时亦能愈病?”
岐伯答:“笃信之志,可调气血;焚香草药,可驱秽气;歌舞之动,可通经络。此乃巫医同源之理。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执形式,则易入歧途。”
黄帝颔首:“譬如用火,熟食则可养生,焚屋则可伤人。巫医之道,亦在知其理而善用之。”
乃释二巫,赠以药物,令回救治族人。二巫拜谢而去。
第四节 五运六气
明堂中,岐伯将所采之气以药草熏蒸测试,又观天象、察地脉,连日不眠。黄帝亲为研墨录述。
“五运相袭,六气分治。”岐伯指璇玑玉衡所示星位,“今岁木运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忽有流星属金,坠于西山金位,金克木本为常,然木盛反侮金,致金郁发为疠气。此五运六气之变也。”
黄帝问:“可否预知?”
岐伯展羊皮卷,绘五运六气周转图:“木火土金水,五运循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更替。依天干地支推演,可知某年某气胜衰,某脏易病。然流星陨地等异变,非常理可测,故须常观天象、察地宜、候物候。”
于是制八节风旗,立于明堂四方,观风向变化;设地仪于庭,察地气升降;又命各地每日记录物候病症,驿马相传。
第五节 尝草之危
为解疫毒,岐伯率众医遍尝百草。某日,岐伯亲试一种新发现之红叶草,片刻即面色青紫,呼吸困难。黄帝急令施针用药,良久方苏。
“此草毒性剧烈,”岐伯喘息道,“然以少量配生姜、甘草,或可化解疠毒。”
黄帝肃然:“先生不必亲尝,可先饲禽兽。”
岐伯摇头:“禽兽与人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非不知险,乃不得不为也。”
忽有弟子来报:西山二巫返回,率十余族人求医。皆言服药后病减,愿受节制。黄帝乃命于西山设医营,隔离治疗,控制疫源。
第六节 灵氛归化
灵氛见巫祝无效,而医道确实,连日渐趋明堂。然自矜身份,只于窗外窃听。某日论及梦魇治法,岐伯言:“魂魄不安,非尽鬼神,五脏气虚皆可致梦。”
灵氛忍不住窗外高声道:“昔我师传有《祝由科》,谓梦魇乃魂被邪拘,当画符咒召返。”
岐伯邀之入内:“愿闻其详。”
灵氛乃示以符咒,解释其形音义理。岐伯观后曰:“此符曲线似肝络,尖角如心火,咒音震动胸膺,恰合安魂定魄之理。虽言鬼神,实暗合脏腑。”
灵氛愕然,继而叹服:“我行其术数十年,只知效验,不知所以然。今乃知医道深广!”
自此常来明堂,贡献巫医秘术。岐伯亦一一为其阐释医理,巫医渐融。
第七节 经络实证
时值仲夏,西山疫疠渐控。某日手术疗伤时,发现患者经络传感现象:刺激足部某点,患者言酸麻沿腿上传,路线正合岐伯所绘膀胱经。
岐伯大喜:“此乃经络存在之实证!”乃制九针,各有所长: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又发现不同材料针具效应不同:“石针性燥,骨针性敛,铜针性通。未来若得天地精华之金,制针当更效。”
黄帝命采首山之铜,铸针具鼎器。铸铜之时,岐伯观火候变化,悟得“五行相生相克,制化承侮”之理,补入经文。
第八节 四方医会
秋高气爽时,明堂举办大傩之会,四方医者云集。东夷砭石、南蛮毒蛊、西羌导引、北狄解剖、中土汤液,各展其技。
有东夷医者以砭石治痈疽,西羌医者以导引疗痿痹,北狄医者以骨伤手法接断肢,南蛮医者以毒药攻痼疾。岐伯——点评其阴阳五行之理,黄帝敕令录为《异法方宜论》。
会后,黄帝谓岐伯:“诸技虽异,其理则同。犹如百川归海,终汇一途。”
岐伯曰:“然。地域不同,病候各异,故治法有别。然皆本于阴阳,合乎五行。今当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九节 经初有名
寒冬第一场雪落于北阳平时,《内经》初具纲目。黄帝与岐伯坐于明堂地炉旁,整理竹简。简册已堆满三架,分素问、灵枢两部。
素问主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灵枢主论针法灸技、方药配伍、养生防病。
黄帝抚简叹曰:“自春至冬,几近一载。先生之功,利在千秋。”
岐伯却摇头:“书虽初成,然天地无尽,人命至微,我所知不及万一。请陛下诏谕后世,续加修订,勿使固步自封。”
忽弟子疾入:“西山流星坑中涌泉已成溪流,水中含有异矿,染之可愈疥癣!”
二人相视而笑。黄帝曰:“今始知‘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之意。真理无穷,求索不止也。”
夜空飘雪,明堂灯火彻夜未熄。远处西山溪水淙淙,仿佛预示医道长河,始此滥觞,终将奔流千古。(来源 灵宝市中医院)
【编辑 滢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