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称命书》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唐初名相徐茂公,世人皆知他辅佐李世民平定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少有人知他精通术数,能测人寿元。相传他手中有一本《称命书》,只需问人几个问题,便能算出此人阳寿几何。
这本《称命书》到底是何来历?徐茂公又是如何用它来推算寿命的?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为何要在临终之际,才将这部秘传授予门人?
史书记载,徐茂公活了八十一岁,在那个年代已是高寿。他临终前召集门生,说要传下一套"称命之法"。门生们以为师父要传授什么玄妙的道术,可徐茂公却说:"此法不测鬼神,不算福祸,只论寿元。人之寿数,虽有天定,却也有迹可循。"
那么,这"迹"又在何处?徐茂公所说的"称命",究竟称的是什么?
![]()
唐高宗上元二年,徐茂公已是八十高龄。这位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位列凌烟阁功臣的老臣,此时正卧病在床。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让人召集门下弟子,说有要事相告。
门生们赶到徐府时,只见老先生正靠在床榻上,虽然面色苍白,精神却还不错。徐茂公示意他们坐下,然后缓缓开口:"你们跟了我这么多年,我这一生所学,也都传给你们了。兵法、谋略、阴阳、术数,你们各有所长。可唯独有一样,我一直没有传。"
"师父说的可是那本《称命书》?"大弟子问道。
徐茂公点点头:"正是此书。这本书是我年轻时游历江湖,从一位隐士那里得来的。那隐士告诉我,此书能测人寿元,但不可轻易示人,更不可用来谋利。我拿到这本书后,研究了几十年,验证过无数人,发现确实灵验无比。"
"既然如此神奇,师父为何不早点传下来?"二弟子不解地问。
"因为这本书太过凶险。"徐茂公叹了口气,"你们想想,若是人人都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些知道自己寿短的人,必然心生绝望,或是自暴自弃,或是做出极端之事。而那些知道自己寿长的人,又会心生骄纵,肆意妄为。"
弟子们听了,都觉得有理。可还是有人问:"那师父现在为何又要传下来?"
"因为我看出来了,你们几个都是心性纯正之人,不会用这套方法去害人。"徐茂公说,"而且,这世上确实有些人,需要知道自己的寿数。比如身患重病的人,若是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日,便能好好安排后事,不留遗憾;又比如修道之人,若是知道自己还有多长时间,便能更加精进修行,不负此生。"
"那这《称命书》,到底是如何测算寿命的?"弟子们急切地问。
徐茂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人把一个木盒子拿过来。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古书,封面上写着三个字:《称命书》。
"这本书,是前朝一位道士所著,据说他修道多年,悟出了测算寿命的法门。"徐茂公翻开书页,"书中记载,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三样东西:精、气、神。精足者寿长,气顺者寿延,神旺者寿久。这三样若是都好,便能活到天年;若是有一样不好,便会折寿;若是三样都不好,恐怕活不过半百。"
"可是师父,这精气神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如何测算?"三弟子问。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有迹可循。"徐茂公说,"书中记载了一套'三观九问'之法,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结合他的生活习惯,便能大致推算出他的精气神如何,从而判断他的寿数。"
"三观九问?"弟子们异口同声地问。
"三观,就是观其形、观其色、观其态。"徐茂公说,"观形,就是看这个人的体型是否匀称,骨架是否坚实,肌肉是否紧致。体型匀称者,说明他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骨架坚实者,说明他先天禀赋好,根基牢固;肌肉紧致者,说明他经常活动,气血流通。这三样都好的人,精必足,寿必长。"
弟子们连连点头,徐茂公又接着说:"观色,就是看这个人的面色是否红润,眼神是否明亮,声音是否洪亮。面色红润者,说明他气血充盈;眼神明亮者,说明他精神饱满;声音洪亮者,说明他中气十足。这三样都好的人,气必顺,寿必延。"
"那观态呢?"
"观态,就是看这个人的举止是否从容,步伐是否稳健,神情是否安详。"徐茂公说,"举止从容者,说明他心中有定力;步伐稳健者,说明他身体协调;神情安详者,说明他内心平和。这三样都好的人,神必旺,寿必久。"
![]()
"这三观都看完了,再问九问。"徐茂公翻开书页,指着上面的内容说,"第一问,问其饮食。问他平日吃什么,吃多少,有没有偏食,有没有暴饮暴食。饮食有节者,脾胃必健,脾胃健则后天之本固,自然寿长。"
"第二问,问其起居。问他几点睡觉,几点起床,睡眠质量如何。起居有常者,阴阳调和,气血流畅,自然寿延。"
"第三问,问其情志。问他平日是喜是怒,是忧是思。情志平和者,五脏安宁,不生疾病,自然寿久。"
"第四问,问其劳作。问他平日是否操劳过度,是否久坐不动。劳逸适度者,筋骨强健,气血充盈,自然寿长。"
"第五问,问其嗜好。问他是否嗜酒好色,是否贪食厚味。嗜好有度者,欲望不过,精气不泄,自然寿延。"
"第六问,问其病史。问他从小到大得过什么病,病得重不重,现在还有没有病根。病史简单者,说明体质好,根基牢,自然寿久。"
"第七问,问其家族。问他父母祖辈都活了多大岁数,家族中有没有长寿之人。家族长寿者,说明禀赋好,先天足,自然寿长。"
"第八问,问其居处。问他住在什么地方,是山清水秀还是烟尘污浊。居处清幽者,环境养人,身心俱安,自然寿延。"
"第九问,问其心态。问他对生死如何看待,对未来是否担忧。心态平和者,不为生死所累,顺应自然,自然寿久。"
徐茂公说完这九问,停下来喝了口水,然后说:"这三观九问看似简单,实则大有玄机。每一观、每一问,都要仔细揣摩,不可草率。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人,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那师父,问完这九问之后,如何推算寿数?"大弟子问。
"书中有一套换算的方法。"徐茂公翻到书的后半部分,"根据三观的结果,给这个人打分。形、色、态各占三十分,满分九十分。然后根据九问的结果,每一问也打分,每问十分,满分九十分。最后把两个分数加起来,总分一百八十分。"
"得分在一百六十分以上的,可活八十岁以上;得分在一百四十到一百六十分的,可活七十到八十岁;得分在一百二十到一百四十分的,可活六十到七十岁;得分在一百分到一百二十分的,可活五十到六十岁;得分在一百分以下的,恐怕活不过五十岁。"
弟子们听得目瞪口呆,没想到测算寿命还能这么精确。可二弟子却提出了疑问:"师父,这套方法虽然精妙,但也太死板了。人的命运千变万化,岂能用分数来衡量?"
"你说得对。"徐茂公赞许地点点头,"这套方法只是一个参考,不能完全照搬。我这几十年来,用这套方法给很多人算过寿数,发现虽然大致准确,但也有偏差。有的人按照这套方法算出来应该短寿,可实际上却活了很久;也有的人算出来应该长寿,却英年早逝。"
"这是为何?"
"因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徐茂公说,"这套方法算出来的,只是这个人现在的状态如果一直保持下去,他能活多久。但人的状态是会变化的。有的人本来身体不好,可他后来注意养生,改变习惯,身体就慢慢好起来了,寿数自然也就延长了。反过来,有的人本来身体很好,可他后来纵欲无度,糟蹋身体,寿数自然也就缩短了。"
弟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这套方法测的不是天定的寿数,而是当下的状态。徐茂公见他们明白了,又接着说:"我当年给李二爷算过寿数,按照他那时候的状态,本来可以活到七十岁。可他后来操劳国事,日夜忧虑,又晚年纵欲,最后只活了五十二岁。"
"那师父您自己呢?您算过自己的寿数吗?"三弟子问。
徐茂公笑了:"当然算过。我三十岁那年,给自己算了一次,算出来可以活到六十岁。可我后来注重养生,少欲寡求,心态平和,现在都八十了,还能跟你们说话。"
弟子们听到这里,心中既惊讶又钦佩。师父用这套方法给自己延寿二十年,这套"称命书"果然神奇。可他们还想知道更多细节——这套方法的核心秘诀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像师父一样,用这套方法给自己延寿?
就在这时,徐茂公突然咳嗽起来,咳得很厉害,脸色都变得潮红。弟子们赶紧上前扶着他,给他顺气。好不容易缓过来,徐茂公喘着粗气说:"我这身体,是真的不行了。你们可知道,我为什么挑这个时候传你们这套方法?"
弟子们摇头。
![]()
"因为我想让你们亲眼看看,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精气神是如何变化的。"徐茂公说,"你们现在给我用这套'三观九问'之法,看看能算出我还能活多久。"
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手。给师父算寿数,这不是触霉头吗?可徐茂公却坚持要他们算:"不用怕,我自己心里有数。我就是要你们通过给我算,真正掌握这套方法的精髓。"
大弟子硬着头皮上前,开始仔细观察师父。观形,师父虽然瘦了,但骨架还算坚实,只是肌肉已经松弛,不如从前紧致。观色,师父面色苍白,眼神虽然还算明亮,但已经有些浑浊,声音也变得沙哑。观态,师父躺在床上,举止已经不能从容,步伐更是谈不上稳健,只有神情还算安详。
然后他又问了九问。问完之后,大弟子心里大致有了个数,可他不敢说出来。徐茂公却催促道:"说,不用顾忌。"
"师父,按照三观九问的打分,您现在的得分大概在……"大弟子犹豫了一下,"六十分左右。"
徐茂公点点头:"不错,我自己算的也差不多。按照书中的换算方法,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
大弟子沉默了,他不忍心说出那个答案。可徐茂公却替他说了:"意味着时日无多,最多不过三个月。"
弟子们听了,都忍不住落泪。徐茂公却摆摆手:"哭什么?人固有一死,我能活到八十岁,已经很满足了。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的,是这套方法最核心的秘诀——"
他停顿了一下,弟子们都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徐茂公看着他们,缓缓说出了那句守了一辈子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