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张九龄夫人董韶容墓志公布,这位唐代宰相、诗人张九龄的夫人的墓葬,在西安被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这位唐代女性的神秘面纱,她没有正史立传、没有诗人吟咏,董韶容的名字却靠一方墓志、一面金银平脱镜、一盒贝壳胭脂,冲上热搜。1286年前,她在长安宣阳里悄然谢幕。
长安花谢:28岁的“高定”告别式
“夫人积柔成行,禀自生知,多能轨时,闻乎天纵......”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刷开最后一层湿土,这段被黄土捂了千年的骈文,像一缕被熨平的沉香,轻轻飘出来。
近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最新考古成果,该院在2022年西安发掘的董氏家族墓地中发现一座特殊墓葬,根据出土墓志,考古工作人员推断出墓主为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妻董韶容。虽然史书中并无对董韶容其人的记载,但据墓志所载其丈夫的官职、姓氏等内容,综合史料文献中的相关信息,符合开元二十五年、金紫光禄大夫、荆州长史、张姓等几个条件的“张府君”只有唐玄宗开元年间名相张九龄,因此推断董韶容应为张九龄之妻。
董韶容在长安病故时年仅28岁,彼时,张九龄被贬远赴荆州仅6日。墓志中对董韶容的描述用了许多赞美之词,呈现出的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模样,董韶容应是一个温婉文雅的美人。志文中写道:“夫人积柔成行,禀自生知,多能轨时,闻乎天纵。清词美态,传身而多惭;聪辨仙姿,侍中闻而深愧……”这些描述不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颜值高,性格好,才情出众的女子。
![]()
![]()
据考古简报显示,董韶容的墓葬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及墓室五部分组成,虽形制较简单,但该墓葬出土了包括陶俑、陶器、铜器、铁器和玉握、捻金线等其他质地器物在内的随葬器物共23件(组)。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负责人介绍,随葬器物中,金银平脱镜及胭脂盒等级较高,且金银平脱镜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较为少见,这些迹象都表明了该墓的特殊性。这种金银平脱技术,盛行于唐代,目前在世界现存金银平脱镜也仅十余枚左右,即使在唐代,也属极为奢侈之物。这种平脱镜较有名的还有保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
![]()
“镜面直径15.4厘米,厚不到半厘米,却压着手掌沉甸甸——黄金与白银在漆胎上织出宝相花,一转角度便亮起金虹,仿佛墓主人仍在对镜理红妆。有网友评价“唐代美妆博主实锤!贝壳胭脂盒长5厘米,天然海贝自带褐斑,背面贴银叶,妥妥‘限量版高定’。”
![]()
娘家是“国戚”:长安“董小姐”的朋友圈
不止如此,董韶容的墓发掘同时,还发现了其他董家成员的墓。
当航拍镜头掠过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发掘场地,塔吊林立,谁能想到脚下竟是盛唐“国戚”董家的祖茔。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人史晟撰发于“文博中国”的《陕西西安长安区贾里村墓地考古新发现》介绍,这里是盛唐玄宗董贵妃之亲族董氏家族墓地,出土八方石刻墓志,确认了该墓地的家族身份。特别是该家族墓地发现了吴王李恪重孙女李锷墓(M888),据志载李锷嫁入董氏,因其夫董君之姐为董贵妃,遂承皇恩李董俩人结为夫妻。也是因此墓志,确认该董氏为董贵妃之亲族,为国戚。
整个该家族墓地以祖董彻墓(M1182)为祖茔,先祖或为胡人。墓园至少存在祖孙四代,由南向北,从祖至孙,逐辈排列。董彻墓葬于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其墓为砖室墓,虽损毁严重,但仍出土大量唐三彩,与目前已知关中发现最早的李晦墓(689年)唐三彩时间最接近。
![]()
根据墓志内容,董韶容出自陇西董氏。曾祖董彻,曾任陇州司马;祖董感,任唐州刺史;父董恩,为汝州别将,此三人史书亦无载。此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多座董氏家族成员墓葬,该区域应是唐代董氏家族祖茔所在。意思是“董小姐”的曾祖董彻为陇州司马“体制内初代”,相当于今天省级军区参谋长,手握兵权。祖父董感为唐州刺史“封疆大吏”,父亲董恩汝州别将,“战区司令助理”,三代人均为朝廷命官。
在董氏家族墓范围内,共出土5件高足堑刻银杯,其中3件发现于董氏家族纪年墓。这在我国唐代墓葬考古中尚属首次集中发现五件高足银杯,是非常稀有的纪年标本。此外,该家族墓还出土了萨珊银币、金银下颌托等器物,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实证证。
可以想象,这相当于是“丝路奢侈品买手店”,如果她的家族想要发朋友圈,应该是“海淘珍品,姐妹们冲!”
![]()
墓志记载“董胡归晋”,侧面反映了董氏为汉化胡人,依然可以想象,如果他们也有家族群,群聊名称,可能是“胡汉一家亲”。
![]()
到了董彻曾孙董韶容这一代,她嫁给了唐朝名相张九龄为妻(M235)。结合史料及志载可知,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廿日,张九龄被贬,远赴荆州,董氏郁疾,于同月廿六日病故长安。这一发现,为解读张九龄晚年诗作提供了新的解读背景,也进一步印证了董氏家族与唐代政治的紧密联系。
此次董氏家族墓地的发现,补充了历史对董贵妃及其家族的空白。在罢废太子李瑛这一历史事件中,该家族或有牵连,为玄宗废杀太子李瑛事件的相关政治背景、政治影响等提供了参考借鉴。同时,该家族墓地的墓位形态为研究唐代墓位排布提供了重要实证,为研究长安城南墓葬属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归葬谜案:为何不回岭南?跨省归葬远
在唐代,外嫁之女再葬回祖茔之内的情形较为罕见。一般来说,唐代不葬入夫家祖地大致有三种情形:或是因亡于异地他乡,距祖地太过遥远以致耗费巨大而无法承担;或是因外嫁之女生前信奉佛、道等宗教,在生前即对死后归葬之地有所选择;或是依据血亲家族观,女子与亲生家庭的关系并不因出嫁而大幅降低,相反还可凭血亲为纽带,归葬于血亲家族。
![]()
考古专家根据史料文献推测,张九龄贬谪荆州无法让董韶容跟随,只能留其在长安,且张九龄祖茔在岭南,离长安城路途遥远,当时情境下让董韶容归葬岭南也实属力有不逮。董韶容先于其夫而逝,虽其夫左迁荆州,但作为宰相之妻,她在族内应有较高地位,最后将其归葬于董氏家族墓地,也是合情理的做法。
董韶容的归葬,不仅是家族情感的体现,更是对血亲关系的尊重。她的墓志中写道:“以开元廿五年四月廿六日,亡宣阳里,春秋廿八。即以其年五月十一日,迁窆于长安县潏水南原,礼也。”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她的离世和归葬,更让我们看到了董韶容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她的归葬,不仅是对家族传统的遵循,更是对个人情感的尊重。
董韶容,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的夫人,虽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但她的墓葬发现为后世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她的聪慧与温柔,她的才情与智慧,都为张九龄的政治生涯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她的离世,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表明对张九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让后世看到了唐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图片来源:文博中国、考古陕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