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南昌赣江之畔的滕王阁迎来第3000万位游客。这座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的楼阁,在1372年间经历29次毁坏与重建,平均每47年需重修一次,成为中国建筑史上“屡毁屡建”的独特现象。
![]()
滕王阁这事绕不开李渊的小儿子李元婴,被封滕王,调到洪州当都督,653年在那边起楼,说是照着山东滕州的旧阁来做的,刚开始不过王府里吃酒听曲的地方,重阳那年675年风向一下变了,洪州都督阎伯屿摆宴,想让女婿露露手,场子热起来的时候,26岁的王勃提笔就上,《滕王阁序》当场写出,落霞孤鹜一句传开,楼名也就挂上了文化这根线不再下来。
![]()
木结构在南昌这边耐不住潮,时候长了就烂得快,阁子靠江,地势高,取水不便,失火的事就多,史书上能对得上的损毁29次,火烧13次,老化4次,打仗12次,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第一次被焚,明景泰三年1452年又一回,清康熙年间还记着五年三焚,兵燹里有清顺治五年1648年围城,1926年北洋军阀放火,楼上木梁化成灰,地面只剩焦痕。
![]()
修的劲头从风水那边来得很直,江西人嘴里有个老谣,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意思不多说,滕王阁跟南昌的文脉生意人气拴在一处,地方官看这个就当根子,修起来像是把气运续上,清康熙年间江西巡抚张志栋立碑,刻着修阁以续地灵,留了个话头在那。
![]()
王勃的序一出,文人脚步就来了,张九龄走过,白居易写过,苏轼登过,前后百来位留了字,修楼这件事落到士大夫手里成了风雅的门脸,宋代洪州知州范坦把阁子扩了,书也编了《滕王阁集》,明代江西布政使翁世资动工时换了个名,西江第一楼,想把名声钉在木梁上,也想把自己写进地方志。
个人算盘也有,阎伯屿当初张罗场面为的是让女婿上台阶,清代江西巡抚蔡士英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重建,朝廷给了嘉奖,修楼换政绩的路就清楚了,手艺这一头也跟得上,唐代匠人做了个明三暗七的规制,外面看三层,内部七层走法,宋代把斗拱的抗震做得更稳,当到1989年再建时,梁思成1942年画的草图拿出来就能用,线条落在图纸上,落在工地上,老办法新材料,工序能对上。
![]()
新一轮的大动作在1983年起步,算第29次重建,主持的是梁思成的学生莫宗江,样式不走明清那套繁缛,往宋代的简净上靠,楼高57.5米,骨架用钢筋混凝土,面子上还是传统木饰,飞阁流丹的神气在,抗震的指标也过,做法背后的意思也变了,追不追原木头不再是唯一的点,守住精神的样子更要紧。
滕王阁的来来回回像是个题,让人看见一个路子,楼会毁,木会烂,人记得事,记得话,就有人去重起,黄鹤楼因李白的诗再立,岳阳楼借范仲淹那篇不落地,滕王阁也在这条线上走,留住的不是砖石自己撑天,而是人对意义的那点执着,一遍一遍去把它扶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