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3日,央企五矿集团旗下地产上市平台五矿地产宣布,公司将私有化后退市。
去年的业绩有点差: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亏损35亿港元。所以,意料之中,比预料来得要快一些。
那么,第一个问题是,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后续怎么走?
所以,退市这一动作引发了两大央企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战略重组后,旗下地产业务进行实质性整合的猜想。
两大央企早于2015年已完成战略重组,但旗下的地产业务中冶置业和五矿地产一直还在独立运营,至今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整合。
不知道五矿地产这次的私有化退市是否与此有关,但还是打开了市场关于五矿内部地产业务整合的想象。
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来讲,过去的二十年,央企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很多熟悉的名字因为合并重组,慢慢消失了。
航运、能源、纺织等行业都有这样的变化。金属行业的这次变动就是在2015年发生的,中冶整体并入了五矿。
放到一个窄的视野来看,五矿地产的消失是因为经营不善。
这个决策匆忙又早有准备。比如,五矿地产华南区域还在召开10月份的经营分析会,总结了前三季度的经营情况,还准备全力冲刺年度业绩指标,这个重要的区域昨天还准备大干一场,重中之重是努力攻坚营销回款。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丝顾虑。
何止是区域上没准备。产城刚刚还跟启东市高新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怎么就突然退市了呢?
五矿地产的退市,和公司的巨亏不无关系。
在去年亏损超过35亿港元后,今年上半年又净亏5.8亿港元。
上半年,五矿地产的销售额只有22.9亿元,去年全年的销售额也就70.2亿元。
什么概念呢?
35亿港元的巨亏,创下了五矿地产成立以来的最高亏损纪录。更要命的是,这个数字几乎吃掉了过去24年的所有盈利。
他们也曾经雄心勃勃。2017年12月,五矿地产的品牌发布会上,时任五矿地产总经理何剑波曾表示:未来五矿地产将朝着千亿元目标迈进。
![]()
如今,八年将满,五矿地产的年销售额连百亿都难以突破,千亿更是遥不可及。
五矿地产的经营压力确实不小。行业需求持续萎缩,导致销售不畅,回款放缓,同时叠加土地刚性成本的抬升,2024年五矿地产的开发业务毛利率已经降到7.2%,远低于15%-20%的行业健康水平。
在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中,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仅靠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不如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合纵联横,说不定还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今年上半年,受期内结转的产品毛利率较去年同期高,公司整体毛利率回升到11.3%,但还是低于行业健康水平。
为了应对单一开发模式的市场风险,五矿地产近几年来主动做了转型尝试,布局产城融合、资产运营等新业务,向“城市综合运营商”转型。
![]()
五矿大邑未来生态城
但是,这些新业务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回报周期也更长,短期内难以给公司贡献稳定的现金流。
在2024年销售下滑的情况下,五矿地产的现金流压力更加凸显。
几年下来,五矿地产丢掉了住宅地产的传统阵地,在商业、小镇等业务上也没有多大起色,还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唯一有增长的,就是债务。
在行业融资环境趋紧,销售去化不畅的背景下,房企更倾向于收缩资本布局,转向更灵活的私有化运作。五矿地产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毕竟,三个月前,同为央企旗下地产上市平台的大悦城地产也宣布了公司的私有化安排并选择退市。
最后说一下私有化的一部分细节。
五矿地产这次的私有化,要约人是五矿集集团旗下的五矿香港,注销价是每股1港元,较最后交易日的收市价0.49港元溢价约104.08%,较2024年末每股净资产溢价108.03%。
![]()
这个注销价很有诚意。可以看出,为了能够成功退市,五矿地产给出了很有吸引力的溢价。
这次私有化需要收购38.12%非关联股东手里的股份,差不多12.76亿股,五矿集团需要为此付出的最高现金代价大约是12.76亿港元。
根据资料,五矿地产和中冶置业都有房地产开发业务,中冶置业主要面向政府保障房安居房等,五矿地产则专注中高端商品房开发,从业务上看,两者并不存在明显的业务冲突。
但对于五矿集团来说,要想做大做强地产业务,通过业务整合实现集团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必须要迈出的第一步。
未来,五矿地产会不会成为搅动房地产市场的一股新力量?还是从此沉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