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素有“中国马尔代夫”之称的巽寮湾,业主们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双重冲击!
当年以1.6万元/㎡高价抢购的海景房,如今二手房市场价已跌至6000元/㎡仍难脱手,资产价值近乎腰斩,令人心痛不已。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开发商悄然启动道路改造工程,拟在核心观海廊道上建设密集型商业体,这意味着业主们最后坚守的“开门见海”生活理想或将彻底破灭。
![]()
尤为激怒业主的是,该项改造不仅因手续不全被监管部门紧急叫停,且全过程未进行任何公示,也未征求业主意见,完全属于暗箱操作式的“既成事实”推进。
一面是房产贬值带来的财务压力,另一面是居住品质被强行削弱的现实威胁,业主集体抗议能否守住这片碧海蓝天?这场文旅升级与私人权益之间的激烈碰撞,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
![]()
贬值焦虑遇上景观危机
银滩路刚竖起施工围挡,便迅速点燃了旅居业主的强烈不满。
走在昔日宁静的滨海步道上,虽施工机械已被撤离,警示标识却依旧醒目,现场静默中透出紧张气息,项目早已被迫暂停。
由金融街惠州置业主导的此次改造,在业主群起反对之下陷入僵局。
![]()
业主的情绪积压并非一日之寒。2021年购房高峰期入手的他们,曾满怀期待地将这里视为理想的避世居所,如今却不得不面对房价断崖式下滑的残酷现实,心理落差巨大。
而开发商计划在沿海视觉通廊上兴建商业街区,并设置大量“集装箱式”临时商铺的消息,直接触动了他们的核心诉求——当初不惜重金购置房产,为的就是推窗即景、出门亲海的生活体验。
“以后站在阳台上,看到的不再是波光粼粼的大海,而是层层叠叠的店铺”,这种前景让许多业主感到无法接受。
![]()
更令人心寒的是整个过程的突然性与封闭性。从规划到动工,全程毫无预告,亦未召开任何形式的意见征询会,完全是单方面决策后的强行推进。
在房产价值已然缩水的背景下,此类缺乏透明度的操作极易被视为对业主权益的进一步侵蚀。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业主并不排斥所有形式的改善。
对于修补破损路面、更换老化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等基础维护类工程,多数人持欢迎态度;但当改造触及居住本质——视野、私密性与环境美感时,若再无沟通机制支撑,抵制自然不可避免。
![]()
手续缺失+沟通缺位
从法律角度看,争议焦点或许并不在于所谓的“观海权”本身。
正如专业律师指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将景观视野列为独立民事权利,因此业主难以据此提起诉讼维权。
然而,开发商的行为却在程序合法性与公众参与层面暴露出明显短板。
巽寮湾城建管理部门明确表示,叫停施工的关键原因在于开发商未能提供合法有效的建设许可文件,这印证了业主关于“违规作业”的指控属实。
![]()
金融街方面解释称,此次改造旨在整治当前商业布局混乱、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计划引入星巴克、茉莉奶白等知名品牌,打造高端滨海休闲消费带。
但这一设想忽略了两个关键问题:其一,银滩路沿线已有大量鞋服零售与餐饮门店,业态趋同且客流有限,新增商业是否存在重复建设风险?其二,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海岸线上大规模开发商业空间,是否经过科学评估与环评审批?
![]()
更值得深思的是信息传递的断裂。作为深耕巽寮湾近二十年的主要开发者,金融街累计投资高达200亿元,理应建立起稳固的社区信任体系。
但在本次事件中,企业显然低估了业主对居住品质和资产保值的高度敏感,将“提升文旅档次”简单等同于增加商铺数量与品牌层级,忽视了原住民的真实感受。
文旅项目的更新从来不是单向输出的“善意施舍”,而是多方利益协调的结果。缺乏对话基础的所谓“优化”,最终只会演变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
如何平衡“升级”与“权益”
自2007年启动开发以来,巽寮湾用将近二十年时间实现了从偏远渔村到综合性滨海度假目的地的华丽转身,这份发展成就不容否认。
随着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以及原有设施逐渐老化,基础设施迭代确属维持区域活力的必要举措,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问题的核心在于,文旅开发不能只盯着经济效益,更要关注情感认同与社会共识的建立。
![]()
在巽寮湾这类以旅居功能为主的社区中,业主不仅是住户,更是景区口碑的传播者、服务体验的参与者,甚至是长期价值的共建者。
开发商追求整体文旅价值跃升的初衷无可厚非,但绝不应以牺牲个体基本权益为代价。
倘若改造完成后景区商业热度上升,而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大幅下降,这样的“进步”无疑是失衡的。
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共建共享”的理念之上。
企业在制定改造方案时,不妨提前公开设计蓝图,组织听证会或问卷调查,广泛收集业主与访客反馈,努力寻找商业潜力与居住尊严之间的最优解。
![]()
例如在建筑布局上可采用阶梯式错位设计,减少对海景视线的遮挡;在招商策略上优先填补服务空白而非盲目复制现有业态;在开工前务必完善规划、环保、建设等全套审批流程,以合规性赢得公众信任。
唯有真正做到尊重产权人权益、依法依规推进、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才能使文旅项目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走得更稳、更远,这也应当成为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准则。
结语
巽寮湾这场风波,归根结底源于开发商与业主之间沟通机制的全面失效,以及利益分配上的严重失衡。
![]()
企业希望改善景区配套、丰富商业形态,增强区域吸引力,这样的出发点本无可指摘。
但业主的实际困境同样真实存在:1.6万元/平方米购入的房产,如今二手挂牌价仅6000多元/平方米,资产大幅缩水已是事实,最珍视的海景视野还可能被新建构筑物遮蔽,换作任何人也难以平静接受。
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造既未提前公告,也未组织协商,相关手续亦不完备,种种做法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景区要实现长远繁荣,升级改造不可避免,但绝不能只顾蓝图设计,忽略真实生活在其中的人。
只有事先公开方案、办齐法定手续、充分倾听业主声音,找到商业拓展与观景权益之间的合理边界,才能让每一次更新真正惠及所有相关方。这不仅是一次教训,更是所有文旅项目持续发展的必修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