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曾占据全球军火市场11%份额的俄罗斯,如今武器出口竟沦落到“滞销”地步。
2024年其武器出口额暴跌至不足10亿美元,较2021年的146亿美元跌了92%,连传统大客户都纷纷转身。
![]()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俄罗斯电子集团一份泄露文献引发关注:客户代号156的某东亚国家,计划采购20架伊尔-78MK-90A加油机,2027年前交付。
这买家是谁?为何偏偏在俄罗斯武器难卖时出手?
![]()
俄罗斯武器出口困局
俄罗斯武器出口下滑速度惊人,2021年还能拿146亿美元订单,占全球11%份额,2024年直接跌到不足10亿美元,全球占比只剩7.8%。
传统大客户态度转变明显,印度调整采购方向,埃及、印尼干脆取消苏-35订单。
![]()
这背后,首先是乌克兰战场的拖累,俄军工企业90%产能优先保障前线,对外交付严重延期,印度的S-400、越南的潜艇技术支援均遭延误。
其次是俄制装备战场表现拉垮,卡-52直升机、T-72B3坦克暴露不少问题,劝退潜在买家。
![]()
伊尔-78这类加油机在国际市场更难卖。全球市场以美制KC-135和自研机型为主,俄制加油机用户稀少。
之前乌克兰曾以4万美元低价出售2架伊尔-78仍无人问津,最终闲置锈蚀。而俄罗斯刚扩产的伊尔-78MK-90A生产线,正急需订单维持运转。
![]()
从“客户代号156”到中国
文献虽未明说客户代号156是谁,但关键信息叠加后,答案渐清晰:大概率是中国。
先看范围,文献明确为“东亚俄制武器用户”,符合条件的仅中国、朝鲜、韩国。
韩国空军用硬管加油,与伊尔-78的软管加油不兼容,可排除;朝鲜能空中加油的战机不足20架,根本用不上20架加油机,采购无意义。
![]()
再看需求,一口气订20架大型加油机,需匹配规模庞大的空军,全球拥有超20架加油机的国家屈指可数,以色列14架、印度仅4架,东亚有这需求的只有中国。
加之中国空军缺大型加油机,且有长期使用俄制装备的经验,与伊尔-78MK-90A兼容。种种线索叠加,“客户代号156”大概率就是中国。
![]()
中国空军为何要进口加油机?
中国此时采购,核心是加油机缺口成了战力“卡脖子”问题。
现有家底明显不足:轰油-6最多输油18吨,仅解决“有无”,撑不起远海任务;2011年从乌克兰购入的3架伊尔-78,原是苏联解体后闲置10年的装备,如今剩余使用寿命已不多,随时可能退役。
![]()
国产运油-20性能虽好(理论载油量超90吨),但产能受限。西飞优先生产运-20运输机,满足运输、预警等需求,加油机改装排期滞后,截至2024年仅装备8架。
而中国空军近年列装的近800架新型战机(歼-20、歼-16等)均具备空中加油能力,平均80架战机仅配1架运油-20。
如今新型轰-6、空警-500也陆续具备加油能力,空军向“战略进攻”转型,没有足够加油机支撑根本无法推进。
![]()
为何锁定伊尔-78MK-90A
选中伊尔-78MK-90A,是因其适配性和性价比刚好踩中需求点。
性能上,2018年首飞的该机型升级明显:搭载4台PS-90A-76发动机,推力更大、油耗更低;
1000公里内燃油输送能力达78吨,货舱可加装油箱提升载油量;配套的UPAZ-1M加油吊舱每分钟加油2500升,效率优于老款,足以支撑远海任务。
![]()
更关键的是使用维护基础成熟:中国空军有10多年伊尔-78操作经验,飞行员上手速度或快于运油-20;
后勤团队熟悉老款维护流程,新款核心系统变化不大,无需重建保障体系,省了时间成本。
兼容性也无需担心:其UPAZ系列吊舱与苏-30MKK、苏-35等俄制战机高度兼容,也适配歼-10、歼-16等国产战机,买回来就能用,快速融入作战体系。
![]()
“趁势采购”的聪明之处
中国此时出手,最聪明的是对时机和成本的把控。
俄罗斯当前武器出口多依赖“以物易物”(如战机换伊朗石油、坦克升级换阿尔及利亚铀矿),急需订单维持伊尔-78MK-90A生产线,中国开口要20架,大概率能拿到优惠价格和便利条件,性价比远超国际常规采购。
![]()
这批飞机还能填补运油-20产能空窗期:俄计划2027年前交付,此时西飞运-20产能正好爬坡,届时可形成“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格局,快速壮大加油机队。
空军战略转型不等人,强敌在亚太部署加紧,根本没时间等国产产能完全释放。
且其他采购渠道走不通:美国KC-135受政治限制,其他国家自研机型适配性差、交付周期长,伊尔-78MK-90A成了唯一能快速补缺口的选择。
![]()
中俄互利的战略双赢
这笔采购远不止“买飞机”,更是中俄战略互利。对中国而言,能平衡对俄贸易顺差,伊尔-78MK-90A是俄少数符合中国需求的常规武器,采购可缓解贸易不平衡压力。
对俄罗斯而言,订单是“救急”:西方制裁下,俄军工企业(如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资金紧张,20架订单既能盘活生产线,又能为技术研发注入资金,助其渡过难关,还为中俄航空产业后续合作(如发动机、大飞机改装)打下基础。
![]()
采购量也显理性:20架不多不少,既能支撑半个战区远程作战需求,又不会依赖俄制装备。
2027年交付完成后,可根据运油-20产能调整后续采购,实现“应急补充”与“自主发展”平衡。
![]()
理性看待采购
有人质疑“买俄加油机是因运油-20不行”,这和当年质疑买苏-35因歼-20不行一样,没抓重点。
2014年买苏-35,是因歼-20刚试飞2年前景不明,苏-27批量退役需补编制,并非歼-20技术差。
如今买伊尔-78MK-90A同理,不是运油-20不行,是产能跟不上需求。
![]()
且网传采购文件仅处于2023年“报价请求(RFQ)阶段”,相当于询问价格,中国可根据自身产能、俄交付能力随时调整,灵活性很高。
说到底,采购核心是服务空军战略转型。中国空军要成“战略进攻型空军”,大型加油机是关键支撑。
买这批伊尔-78MK-90A是为战力提升争取时间,最终仍以国产运油-20为长期核心,符合装备自主化方向。
![]()
从“客户代号156”的身份推测,到俄罗斯滞销困局,再到中国的现实需求与战略考量,这20架大飞机采购,看似简单买卖,实则是兼顾当下与长远的妙棋。
不得不说,中国这波操作,确实够聪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