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武器出口公司负责人切梅佐夫在总结公司过去25年成绩时提到,总出口额达到了2300亿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庞大,但细细算来,平均每年不到10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他话锋一转,将出口下滑的部分原因归咎于中国,特别是中国的歼-10CE战斗机,认为中国是在用“低成本武器”抢夺市场。这番话,听起来像是一位曾经的“老师傅”,在面对昔日学生强劲崛起时,流露出的一丝复杂心绪。
从曾经的中国先进武器的首要供应方,到如今将中国视为市场竞争对手,俄罗斯态度的转变,恰恰折射出二十多年来两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军工实力的巨大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低价抢市场”故事,其背后是工业能力、科技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全面演进。
![]()
回顾历史,中俄之间的军贸关系有过一段“蜜月期”。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军队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急需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实力。而当时的俄罗斯,拥有继承自苏联的雄厚军事工业家底,却因经济困难而急需外汇。双方的需求完美契合。
那时,俄罗斯是毫无疑问的“老师傅”。中国的空军、海军和防空力量,通过引进苏-27、苏-30战斗机、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以及S-300防空系统等一大批俄制尖端装备,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这些武器不仅直接形成了战斗力,更重要的是,它们为中国军工行业打开了一扇窥探世界先进水平的窗口,对后续的自主研发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没有那段时期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军工的成长之路可能会漫长得多。对于俄罗斯而言,中国这个稳定而庞大的客户,无疑是其军工业的“救命稻草”,帮助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任何关系都不会一成不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对科技研发的巨额投入,中国的军工体系开始迸发出惊人的活力。俄罗斯方面,虽然也在努力推出新产品,但受限于整体经济结构和西方制裁的持续影响,其军工研发的节奏和广度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这种变化直接反映在军贸上。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中国自身装备体系的成熟。曾经需要大量进口的战斗机、驱逐舰等领域,中国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发展出了如歼-20隐身战斗机、055型万吨大驱等世界顶尖装备。自然而然地,中国从俄罗斯的采购清单变得越来越短,从整机采购变为少量关键部件的补充。对俄罗斯而言,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客户之一,对其出口总额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与此同时,两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出现交集。当埃及、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同时考虑中俄装备时,他们发现,中国的产品不仅技术性能先进,往往在性价比、交付周期和售后服务上更具优势。切梅佐夫提到歼-10CE用“低成本”竞争,但实际上,歼-10CE的售价已不低于俄制苏-35S。这说明,客户选择中国装备,看的早已不是“价格低廉”,而是综合价值的胜出。这就像一个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不再只看重品牌历史,更看重产品的综合性能、科技含量和售后服务。
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俄罗斯的心态是复杂的。切梅佐夫的表态就非常典型: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中国正在取代俄制装备的现实;另一方面,他又试图通过“低成本”的标签来维护自尊,并将中国定位为“西方装备的替代品”,仿佛自己仍与西方在同一梯队,而中国只是另一个层面的选择。这多少有些像一位老牌贵族,虽然家道中落,但仍不愿放下身段,与新兴的实力派平等对话。
![]()
然而,市场是客观的。俄罗斯最大的传统用户印度,正在因其装备性能、后勤保障等问题而逐渐转向欧美;其他用户也在用脚投票。俄罗斯军工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正视现实,放弃过时的优越感,真正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