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利润高达2400%的假货市场,为何消费者仍深陷其中?
小区楼下的便民超市里,张阿姨正拿着一瓶“进口洗衣液”犹豫:“这牌子以前卖50多,今天才25,老板说清仓促销”,旁边买菜的李姐凑过来提醒:“别买!我上次买过一瓶,倒出来跟水似的,洗半天没泡沫,后来才知道是假货”。其实不光便民超市,直播间里9块9的“大牌口红”、社区团购19块9的“进口奶粉”、路边摊20块的“品牌运动鞋”,到处都藏着假货的影子。前段时间央视财经频道专门曝光了假货市场的黑幕,其中一款假面膜成本仅1.2元,零售价却高达30元,利润足足有2400%,而这样的高利润假货,正通过各种隐蔽渠道流入市场。更让人揪心的是,即便媒体反复曝光,仍有不少消费者接连中招,要么被低价诱惑,要么被逼真的包装忽悠,花了钱还伤了身。
一、利润有多疯狂?成本1块卖30,假货商年赚百万
央视曝光的调查数据里,假货的利润高得让人咋舌,远超普通行业的盈利水平。以美妆护肤类假货为例,一款仿冒某大牌的面膜,原材料成本1.2元,加上包装、人工,总成本不超过2元,可在电商平台、直播间里,零售价能卖到29.9元到39.9元,利润高达2400%;仿冒某知名品牌的口红,成本3元左右,零售价却能飙到99元,利润超过32倍。
除了美妆,食品、保健品领域的假货利润也很惊人。某款假进口奶粉,用廉价奶粉混合淀粉灌装,成本每罐80元,冒充原装进口奶粉卖398元,利润达400%;还有假保健品,成本几块钱的淀粉压片,包装成“抗癌神药”“降糖特效片”,卖给老年人能卖到几百上千元,利润直接翻百倍。根据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发布的数据,全年查处的假货案件中,涉案金额超100万元的有1200多起,不少小作坊式的假货商,一年就能赚上百万,高利润正是他们铤而走险的核心动力。更可怕的是,假货商还会“精准定价”,比正品便宜30%-50%,既让人觉得“捡了便宜”,又能保证自己的暴利空间。
![]()
二、假货藏在哪?从直播间到社区团购,无处不在
以前买假货多是在路边摊、批发市场,现在假货的销售渠道早就升级了,变得更隐蔽、更贴近日常生活,让人防不胜防。
首当其冲的是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平台。央视曝光的案例里,不少主播打着“厂家清仓”“品牌授权”的旗号,卖的却是高仿假货。他们会用正品做样品,发货时换成假货,包装做得和正品几乎一模一样,消费者收到货很难分辨。某短视频平台的数据显示,2024年平台处理的假货相关投诉,比2023年增长了67%,其中直播带货占比超70%,尤其是9块9、19块9的低价美妆、日用品,假货率极高。
然后是社区团购和私域社群。很多小区团长会在微信群里推“低价好物”,比如19块9的进口纸巾、29块的品牌洗衣液,这些货物大多没有正规溯源信息,来源不明。有团长透露,他们从假货批发商那里拿货,价格比正品低一半,卖出去能赚不少差价,而消费者觉得“团长靠谱”“邻里推荐”,容易放松警惕。
还有隐蔽的线下渠道,比如城乡结合部的小超市、街边的美妆店、火车站附近的便利店。这些地方的假货会伪装成“尾货”“瑕疵品”,价格比正规渠道便宜,吸引图实惠的消费者。央视记者暗访时发现,某城乡结合部的批发市场里,有专门的假货批发商,从美妆、食品到日用品,应有尽有,商家还会教零售商“怎么忽悠消费者”,比如强调“扫码能查真伪”,其实二维码都是伪造的。
三、为啥总有人中招?四大“陷阱”,戳中消费者软肋
假货利润再高、渠道再隐蔽,要是没人买也成不了气候,可为啥总有消费者深陷其中?其实是假货商摸透了大家的消费心理,设下了四大陷阱。
第一个是低价诱惑。这是最常见的陷阱,也是最容易让人中招的。比如正品卖100元的护肤品,假货卖30元,很多人觉得“就算是假的,30块钱也无所谓”,殊不知假货可能含有激素、重金属,用了会烂脸;还有家长图便宜买假奶粉,看似省了钱,却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市场监管总局的消费者调研显示,68%的假货购买者,都是因为“价格比正品低很多”才下单的。
第二个是包装逼真,难辨真伪。现在的假货商越来越“专业”,包装、防伪码、说明书都仿得和正品一模一样,甚至能做到“扫码显示正品”。央视曝光的假酒案例里,假货商收购正品酒瓶,重新灌装劣质酒,再贴上伪造的防伪标签,消费者用手机扫码,会跳转到伪造的查询页面,显示“正品保障”,就算是经常买的老顾客,也很难分辨。
第三个是利用信息差忽悠人。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农村消费者,假货商会夸大宣传,把普通假货吹成“高科技产品”“进口神药”。比如把成本几块钱的普通钙片,包装成“美国进口骨密度增强片”,宣称能“治疗骨质疏松”,卖给老年人几百元一瓶;还有假农资,忽悠农民是“高产特效药”,结果用了之后庄稼减产,农民损失惨重。这些消费者因为信息不对称,容易被虚假宣传骗住。
第四个是侥幸心理。很多人觉得“我以前买过低价货,没出问题”,就放松了警惕,觉得“偶尔买一次假货没关系”。比如有人经常在路边摊买假运动鞋,觉得“能穿就行”,却不知道假货的材质差,容易开胶、断底,而且没有质量保障,出了问题根本找不到商家维权。
四、怎么避坑?监管出手+四招自保,远离假货
面对猖獗的假货市场,光靠消费者警惕还不够,监管部门也在加大打击力度,同时咱们自己也要学会自保,避免踩坑。
先看监管层面,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铁拳行动”,重点打击美妆、食品、保健品、农资等领域的假货,全年查处假货案件4.3万起,罚没金额超28亿元,捣毁制假窝点1200多个,还联合电商平台建立了“假货黑名单”,把多次售假的商家永久清退。央视等媒体也会定期曝光假货案例,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这些举措让假货商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再给大家分享四招自保技巧,简单好记:
第一招,不贪低价。记住“一分钱一分货”,如果某商品的价格比正规渠道低30%以上,大概率是假货,别想着“捡便宜”,尤其是美妆、食品、保健品这些直接关系健康的东西,宁可贵一点买正品,也别买低价假货。
第二招,认准正规渠道。买东西优先选品牌官网、大型超市、正规电商平台的官方旗舰店,这些渠道有资质审核,假货率低;别在不知名的直播间、路边摊、无资质的社群里买高价商品,尤其是进口货,一定要看是否有报关单、溯源码。
第三招,学会查真伪。买美妆、电子产品、奢侈品时,先在品牌官网上查防伪方法,比如刮开防伪码查询、核对包装细节,别只扫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很多假货的二维码是伪造的;收到货后如果怀疑是假货,可联系品牌客服验证。
第四招,留好凭证,及时维权。买东西时一定要要发票、保留订单截图,万一买到假货,别自认倒霉,可拨打12315投诉,或者向平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买到假货可以要求“退一赔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假货市场的高利润,背后藏着的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甚至是对健康的威胁。随着监管越来越严,假货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但咱们自己也要擦亮眼睛,别被低价诱惑,别抱侥幸心理。只有消费者不买、监管部门严查、商家不售假,才能彻底铲除假货市场的土壤,让大家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