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爱囤积大豆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大豆储备最高的国家。中国的大豆产量很低,绝大多数都依赖于进口。地球上的大豆只有两个买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其他国家。
为什么中国这么喜欢储备大豆?因为我们以前被坑的太惨了。
2001年之前,中国多次申请加入WTO均被美国拒绝,拒绝的理由中,最难谈判的一条就是中国必须签署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对美国开放中国的粮食市场。美国主要出口的粮食作物就是小麦和大豆,美国要求我们全部开放,而我们即便谈判折中,也最少要开放一个。如果一个都不开放,那美国就会阻挠我们加入WTO。只要有一个国家不签字,那中国就进不去,何况这个拒绝的国家是美国。
经过反复权衡和谈判,最后我们对美国开放了大豆市场,保留了小麦市场。因为大豆虽然价格高,但是产量低,主要用途是产油产肉,即便出问题,也最多是吃不上肉,而小麦属于主粮,保留小麦市场能确保中国人吃饱饭的底线。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并遵守条约对美国开放的大豆市场,然后铺天盖地的美国大豆瞬间摧毁了中国的大豆种植业。
美国大豆是转基因大豆,本土还到处都是黑土地,导致大豆产量特别高,成本特别低。每年还能领到美国财政部的农业补贴,这使得美国大豆具备碾压性的价格优势,漂洋过海,运到中国的到岸价都能比中国大豆的价格低一半。
在巨大的价格差距面前,很快就没有大豆企业愿意收中国大豆了,而面对大豆价格报价,农民也不愿意亏本种植。很快,中国的大豆产量就开始急速降低。2002年,中国大豆产量巨幅下降。2003年,中国大豆产量只剩下加入WTO前的零头,全国的大豆企业都在购买美国大豆。
等中国不再种植大豆后,美国粮商就开始骚操作了。2003年8月,离美国大豆收获还有一个月的时候,美国农业部突然发表声明,说旱情将会导致大豆大幅减产。随后每个月发表一次公告,连续4个月将大豆的预期库存调低。
在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刺激下,全球大豆价格开始飙升,迅速从2300元每吨暴涨到了4400元每吨。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中国大豆的价格,但种植大豆需要时间,短短几个月,我们是种不出大豆的。
每吨4400元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等于是把预计中的成本翻了一倍。中国大豆企业拒绝接受,于是就开始减少进口量,用库存的大豆应付日常生产,指望着过段时间大豆价格回落下去。因为有传言说,美国政府会对暴涨的大豆价格进行介入,所以很多大豆企业选择了观望。
中国大豆企业不愿意买价格暴涨后的大豆怎么办呢?货都在我手上,你自己也没产量了,你说不买就能不买?收割即将开始。2004年3月,美国农业部宣布不会对大豆进行增产。此消息公布之后,全球大豆价格再次暴涨,迅速上涨到了每吨5500元,而且根本没有停下来的趋势。
这个时候,中国的大豆企业终于恐慌了,因为撑了半年后,自家仓库里库存的大豆已经用完了,美国农业部又明确表态不介入了。这大豆价格没完没了地涨下去,那越晚买就越吃亏。在恐慌之下,库存大豆耗尽的中国豆企纷纷迅速和美国粮商签署了巨额的大豆长期采购合同,签订的采购额是一个天文数字。
等中国的大豆企业全部签完合同后,美国粮商就开始收网了。因为其他国家的采购量只是小鱼小虾,主要盯着的肥肉就是中国豆企。在高价大豆采购合同到手后,美国农业部突然公布了两个消息。
第一个说,美国为了考虑民生,为了考虑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将制定政策鼓励大豆生产。
第二个说,之前公布的大豆库存数据有问题,属于工作人员的统计口径有误,实际上没有那么缺大豆,请大家不要恐慌性抢购大豆,悲天悯人,爱民如子。
谁也不能说美国农业部做错了什么,至于工作人员的统计失误,他们内部已经给予了警告处罚。但这两个消息发布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大豆的价格就从每吨5500元骤降至每吨2200元,回到了这轮疯狂大豆价格的起点。
然后所有的中国豆企傻眼了,不按合同采购,那要支付天价违约金,按合同采购,那会亏得一塌糊涂。权衡利弊之下,大量中国豆企选择了违约,因为即便被扣除了保证金,还要支付天价的违约金,算下来也比高价采购大豆亏的要少。
很快,美国的四大粮商就联手起诉中国豆企违约,要求中国豆企支付400多亿人民币的赔款。如果不支付,那就要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进行大豆禁运,并在WTO起诉中国,那可是2003年的400多亿。
经此一役,中国豆企元气大伤,在一年内陆续破产。除了个别国字头的豆企扛住了,其他几乎全死了。2003年,中国共有1000多家大豆加工企业。2004年底,只剩下了90多家还活着,其中64家为外资控制,中国豆企仅剩30多家,且大多数为国企。短短一年时间,中国豆企就被灭绝了97%。
这一场大豆战役中,中国豆企可以称得上是全军覆没,大出血的不仅有中国豆企,还有中国豆农。2003年底,大豆的价格已经飙升到了每吨4000元以上,这个价格对中国豆农来说已经是利润丰厚。2004年3月更是飙升至每吨5500元以上。看到这个价格后,中国豆农都眼红了,于是纷纷在4月份大豆的种植季节开始种植大豆。
结果过了没多久,美国农业部突然发了公告,然后大豆价格迅速暴跌。到了6月的时候,大豆价格就剩每吨2200元了。但此时,中国豆农已经把大豆都种下去了,离收获时间只剩两个月。你继续种植大豆到收获会亏损惨重,你把种了一半的大豆挖出来,亏损会更惨重,因为农季已过,种不了其他东西了。
到了8月底,中国大豆大丰收,产量飙升,但此时的大豆价格已经被牢牢焊死在了每吨2200元上,多1块钱都卖不出去。2004这一年,中国的豆农大面积亏损,面对满仓满库的大豆欲哭无泪。一年亏掉了好几年的积蓄,从此再也不敢种植大豆。
中国从豆企到豆农,都在2004年损失惨重。中国大豆产业从上游到下游,被美国粮商借此全部垄断了。
美国粮商在极短时间内把我们吃干抹净,吃的满嘴流油,要是吃上瘾了,过几年还这么玩一遍,那该怎么办?毕竟最低价格的大豆生产掌握在美国粮商手里,最大规模的产量也掌握在美国粮商手里,美国粮商拥有对大豆的绝对定价权。
2004年,趁着美国粮商把大豆价格打至每吨2200元的低位,意图彻底摧毁中国豆农时,中国政府出手了。委派中储粮建立大豆储备仓库,大量收购大豆。中国豆农种的大豆,中储粮收;美国卖过来的进口大豆,中储粮也收,只要是低价大豆,中储粮全收。在最短的时间里,建最多的现代化大豆仓库,然后把所有仓库全部填满。
2005年,中储粮继续收大豆,中储粮是暗中收储,没人知道中储粮在04至05年这两年到底收了多少大豆送进了仓库。
如果美国粮商安分守己,那中储粮库存的大豆并不会发挥作用,但美国全面接管中国大豆产业后,仅仅只安分了一年,第二年就开始作妖了。2006年,美国粮商再度开启大豆战。以美国遭灾大豆减产为由,美国粮商不断收窄大豆出口量,不断推升大豆价格。
这减产的也太频繁了吧?但没办法,美国大豆不卖就是不卖,你能怎么样?但和2004年不同的是,我们这次手里有了储备,中储粮仓库里摆的满满当当。美国把大豆价格推升到一个我们难以接受的高度后,中储粮就开始开仓放大豆,以10天为一个单位有序地抛售大豆,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平价销售。
美国粮商一看就笑了,全球大豆都在我这儿,你给我玩抛售大豆砸价格,你撑死就买了两年大豆做储备。进口量和产量在那里摆着,你仓库里不可能有多少大豆,你卖你继续卖,我看你手里能有多少货。
中储粮开仓放大豆之后,大豆价格还在不断地疯涨,美国粮商继续推升价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急不躁,继续抛售大豆,而且慢慢提升抛售频率。豆价越高,我们抛售的越频繁。一开始是10天一抛,后来是每周一抛,最后是3天一抛。
美国粮商也不急不躁,你继续抛,抛多少,我接多少,我倒看看你仓库里有多少大豆还能抛下去。于是,这第二次的大豆之战一口气打了两年,持续到了2008年底,美国粮商控制出口量,始终维持大豆的高价,硬顶了两年都没让价格跌下来。这控制价格的能力真是佩服,不愧是粮食巨头。
但这足足两年的时间,中储粮的大豆居然还没抛完,连绵不绝地始终在抛,没人知道中储粮手里到底还剩多少储备,这短时间内极速吃货填粮仓的能力同样佩服,不愧是储粮巨头。双方高手对决,互不退让,就看谁先扛不住。
但2008年,金融危机降临,席卷整个欧美的所有金融市场,粮食市场也跟着崩盘了。在大豆价格崩盘之时,中储粮不仅不松手,还趁机痛打落水狗。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之前,中储粮放出消息说,中国的大豆储备太多了,很多大豆已经在仓库里放过期了,因变质不适于食用,有意向寻找养殖企业合作,当成养殖粮使用。消息传出后,大豆市场的最后一口气泄了,价格雪崩。
2008年底,大豆价格降到了历史低点,中储粮开始暗中大量收购大豆,把前两年高价抛空的仓库全部填满了,我们赢下了第二次大豆之战。但中储粮并没有放松警惕,因为第二次大豆之战能赢,是借了金融危机的东风。如果不是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金融市场,最终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所以赢下第二次大豆之战之后,中储粮继续疯狂修仓库,继续疯狂储备大豆,没人知道中储粮到底有多少大豆储备,这是绝密。但外界任何一家的估测值都是一个让粮食炒家看了之后能眼前一黑的数字。
从此,美国的粮商再也没敢发动第三次大豆之战来拿捏中国。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粮食减产,11个国家和地区暂停对中国出口大豆,但中国的大豆供应安全依然岿然不动。国际粮商连试探中储粮的兴趣都没有。
中国刚加入WTO时,美国隔三差五的就要天灾,大豆两三年就要大减产一次。中储粮修好大量仓库后,美国的天灾突然没了,大豆年年稳定丰产,啥洪水和旱情都影响不了美国大豆的产量。万万没想到,中储粮的大豆仓库居然有控制美国天气的作用,堪称天气控制机。
你说厉害不厉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