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
吴昊题《破界》
![]()
![]()
吴昊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德艺双馨”美术工作者,省级师德先进个人。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环境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执行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原院长助理、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创始人,西安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花鸟画研究院副院长,黄土画派画家,西安市中国画院画家。2013年至2015年研修于国家画院“杨晓阳工作室创作高研班”,2015年至2017年研修于国家画院“杨晓阳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研班”。
1986年曾在古城西安举办《吴昊中国花鸟画展》。近年来作品曾在美国、法国、德国、挪威、日本、韩国、白俄罗斯等国家展出及收藏;有多幅作品荣获全国性奖项;2014年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奖 创作奖”金奖。
![]()
留得残荷听雨声
——吴昊的花鸟画
赵 农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还是在文革时期,少年吴昊敏感于传统中国画的文化魅力,开始奔走于古城西安的国画名宿之间,求教于康师尧、王子武、李世南、王有政诸人,也多与同辈画友相互激励,切磋交流。考入西安美术学院以后,其花鸟画又得力于刘保申、张之光、江文湛、陈国勇先生的教诲,手摩心追,气移境成。即使多少年之后,吴昊长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但是所见草木树石,仍然不断演化为心象,不断地挥笔涂写,以至信手拈来,境造于心,别具一格。
![]()
《颂荷》 68x68cm
中国画进入写意文化阶段以后,是以笔墨的瞬间性挥写,以致达到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因而文学性的意境也会融合于绘画,在笔墨的皱擦点染之间,是以人生的丰富体味,而形成自己的独立面貌,并具有特殊的美感。
![]()
《残荷系列之一》35x55cm
吴昊多少年来每见前贤书画佳作,便心痒指划,默记于心。也于静几明窗之处,孤灯夜雨之时,以墨戏小品为佳构。所作既勤,所积渐多,于是翻检之下,也见长天一色的诗韵,萧瑟孤远的意境,是常常伴随着画家一招一式,一点一划的水墨挥写,而使画中的立意、布局、墨色,获得了中国画笔神墨韵的精神本质。其点划之间,不舍物像,任其绘制,终究是天然若意,蕴藏着个人的体味,亦远尘嚣而自得,知宁静以致远,其花鸟画作的空间的分布,也夹杂着时间的流逝,昭示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
《残荷系列之二》35x55cm
20世纪以来,中西艺术的交流,有着许多回的碰撞、融合,所形成的视觉观念,也影响着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吴昊由于工作的原因,许多年前研究了水彩画、水粉画诸多的西画形式,亦知水彩的水调胶质颜料,通过水色的渗融效果,使画面产生透明湿润的艺术效果。而水粉画是以水调和粉质颜料,通过色彩的组合变化,形成干湿、透明、厚积等不同特点,介于水彩与油画之间的艺术效果。
![]()
《残荷系列之三》35x55cm
同时吴昊多少年的艺术创作实践,尤其是在经营许多环境艺术设计的规划中,视野开阔,形象鲜活,有着许多回直面景物的写生感受,积极拓展着画家的精神空间。尤其是古典园林的造境,将文化融尽砖石之中,在曲折变化中,心蕴以境成,意出而园生,以“壶中天地”的隐逸文化,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
《秋趣》 35x55cm
因此,吴昊能够自觉地将许多营造的观念,合理而充分地融化在自己的笔墨实践之中,于是空间的拓展与时间的追问,所构成的水墨实践,包含着许多对花鸟画的精诚探索。
![]()
《残荷系列之四》35x55cm
中国画本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璪语)的写生观,也有从“传移模写”到“气韵生动”(谢赫语)的审美论,吴昊长期的花鸟画创作,是在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所获得左右逢源的创作自由,使其花鸟画的绘制犹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随时涌出,自有妙处自得的硕果。吴昊对花鸟画的追求,亦融汇精细和雄阔于一体,化解着凝聚与散逸之不同,是以点面理趣,色墨意韵,闲散地溢入画境,实有清风花香的佳境。于是通过笔墨的皱、擦、点、染、勾、勒,表现出干湿浓淡,虚实疏密的不同效果,其素雅和谐,生意盎然。
![]()
《残荷系列之五》35x55cm
尤其是对荷花的关注,是吴昊花鸟画精神衍生的出发点。
宋代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为千古名句。在人间常态的植物中,牡丹为富贵之愿望,菊花是文人之风雅,荷花便是平民之寄托。
![]()
《残荷系列之六》35x55cm
春夏秋冬的荷塘,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春池的宁静,蕴藏着希望的生命;夏塘的绿蓬,摇曳着清风的欢快;而秋水的荷梗,支撑着莲蓬的倔强;冬日的枯荷与残梗,也寄托着人生的反思与期待。
![]()
《听雨》 35x55cm
《庄子·外物篇》:“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吴昊自觉于生命的价值,人间意气,秋水文章,以意化境,指虚为实,于是,吴昊笔下的荷色,一反常规的“接天莲叶无穷尽,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诗句)荷花画法,而是舍去妖娆而得其清逸,删其繁缛而获得疏落,于是笔墨着意,布局自如,于墨点之间,线条之中,横斜分割,寻找着气韵的雅境。只见荷塘绿影,斑斑绰绰,以点计面,虚实相间,以简胜繁。亦知云水之间,孤荷闲立,四面临风,甘苦自知。
![]()
《残荷系列之七》35x55cm
吴昊于自然中寻找清净,以散心化作无染,并于适闲从容的画风中,宁静而不喧嚣,自尊而不妖娆,清风朗日,甘淡自知,实为一种心境的写照。
2011年5月28日于风物长宜之轩
![]()
《残荷系列之八》35x55cm
![]()
《醉秋》 47x71cm
![]()
《月色》 47x71cm
![]()
《岁月如歌》 136x68cm
![]()
《花神》 68x68cm
![]()
《秋雨图》35x55cm
![]()
《听雨》 136x68cm
![]()
《留得残荷听雨声》 136x68cm
![]()
《渭荷之韵》 28x34cmx5
![]()
《生生不息》 68x34cmx4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