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哈马斯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双方不停的交换人质,并且从加沙地区陆续撤军。
太平洋对岸的董王也声称这是中东迎来和平的历史性时刻。
历史性时刻?大家是不是经常听到关于中东的“历史性时刻”?
比如克林顿在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后也表示这是中东迎来和平的历史性时刻。
但事实证明,《奥斯陆协议》并没有带给中东和平。
那么此次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停火协议能让中东和平下来吗?
其实透过历史你会发现,巴以冲突的主旋律就是,哈马斯发动袭击,以色列展开报复,随后导致平民的苦难,接着引发国际社会的压力,最终双方停火谈判并交换人质。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哈马斯和以色列相互博弈的历史,或许会让你对当下的中东局势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
中东梦魇“哈马斯”
1928年,埃及一名叫哈桑·班纳的年轻教师创立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穆斯林兄弟会,简称“穆兄会”。
那时的埃及虽然在名义上已经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在外交、军事和经济上依然被英国牢牢控制。班纳和他的追随者认为这种“半独立状态”是一种屈辱。
穆兄会高举“伊斯兰复兴”的旗帜,一边宣传宗教复兴,一边暗中组织针对英国势力的袭击,试图让埃及真正摆脱外来干涉。
随着时间推移,穆兄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在中东建立起了庞大的网络,尤其是在叙利亚。
当时的叙利亚由老阿萨德掌权,虽然叙利亚是一个穆斯林国家,但老阿萨德在执政中推行世俗化路线,这种做法在穆兄会眼里就是“背叛信仰”。
叙利亚穆兄会的成员都是虔诚的原教旨派,他们坚持“教义高于一切”,主张国家必须回归伊斯兰教法,强调政教合一。
![]()
穆斯林兄弟会
双方在理念上的格格不入,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穆兄会决定孤注一掷刺杀阿萨德,阿萨德震怒之下调动大批军队对穆兄会的大本营哈马城展开了残酷的报复行动。
1982年,政府军动用了坦克、大炮、战机,甚至毒气弹几乎将哈马城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平民死于炮火。
这场镇压被后世称为 “哈马事件”,是阿拉伯世界最惨烈的内乱之一。
叙利亚的穆兄会几乎被连根拔起,幸存者纷纷逃往国外,其中不少人加入了极端组织,开始以自杀式袭击的方式对叙利亚进行报复。
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叙利亚的穆兄会称作“哈马斯的前身”或“叙利亚版的哈马斯”。
与此同时,,穆兄会也在巴勒斯坦地区暗中发展。
其领导人之一的伊兹丁·卡桑在对抗英国殖民势力的战斗中牺牲。
为了纪念他,巴勒斯坦的穆兄会将旗下武装命名为“卡桑旅”,这个名字后来成为哈马斯武装力量的象征。
![]()
卡桑旅
联合国在1947年提出了著名的“分治方案”,建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一个阿拉伯国。
对犹太人来说,意味着流浪近2000年的民族终于可以回到故土;
但在阿拉伯人眼里,巴勒斯坦地区世代属于阿拉伯世界,怎么可能因为一纸联合国的决议就让出去,他们根本无法接受。
于是在1948年以色列刚宣布建国仅仅几个小时后就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五个阿拉伯国家联合出兵讨伐以色列。
外界原以为阿拉伯联军会凭借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轻松取胜,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由于阿拉伯联军协调不力、内部猜忌,反而被新生的以色列击溃,以色列因此还夺取了大片的土地。
犹太人开始在这片故土建立自己的国家,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一个个阿拉伯村庄被夷为平地,数十万巴勒斯坦人被迫逃离家园。
![]()
第一次中东战争
有一名叫艾哈迈德·亚辛的11岁男孩亲眼目睹了家乡被摧毁的场景,他心中暗暗种下了复仇的火种。
亚辛后来前往埃及求学,并加入了穆兄会,他在1968年回到加沙,并重新组织当地的穆兄会力量。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这个组织逐渐演变为一个既有政治结构、又有军事力量的团体——哈马斯。
亚辛在创建哈马斯之初很清楚以色列不仅军事强大,还背靠西方的政治与经济支持。
如果硬碰硬那相当于以卵击石,所以他一开始就韬光养晦,没有喊口号打旗帜。
而是在民间猥琐发育,通过开办学校、兴建医院、设立宗教救济机构的方式赢得人心。
![]()
哈马斯
冲突与出路
与此同时,在巴勒斯坦政治舞台的另一边,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也在和以色列长期对抗。
法塔赫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由巴勒斯坦难民组成,他们打着民族解放的旗号,意图通过武装斗争夺回失去的土地。
可问题在于,周围的阿拉伯国家虽然嘴上支持,但行动上却极其软弱。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短短六天里以极小的代价击败了埃及、叙利亚、约旦三国联军。
以色列不仅占领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还给阿拉伯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许多国家被迫选择妥协,甚至开始尝试与以色列恢复外交。
在这样的局势下,阿拉法特陷入了焦虑,常规战争打不过,国际外交又被孤立。
为了吸引世界关注,他开始走向极端,采取劫机、绑架、爆炸等恐怖行动袭击以色列。
这些手段正是参考了来自叙利亚穆兄会在哈马事件中的自毁式袭击。
![]()
阿拉法特
按照《古兰经》的传统教义,自杀是一种被严格禁止的行为,自我毁灭者将不会得到宽恕。
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一些极端派学者开始重新解释教义。
他们宣称如果一个人是为了信仰和圣战牺牲,那么这种“自我毁灭”就不再是罪行,而是通往天堂的捷径,在天堂里还有七十二位处女等着他们。
这种被极端化的说法彻底改变了年轻人对“死亡”的认知。
一些人真心相信只要引爆自己就能直接升入天堂。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爆炸背心,走进各种公共场合去完成所谓的“圣战使命”。
这种残忍的袭击方式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也让以色列陷入长期的恐惧。
![]()
1988年,阿拉法特正式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
虽然这个国家至今未被联合国正式承认,但它确实与全球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以色列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也表示接受“两国方案”,但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成了双方最大的分歧点。
对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的圣殿山是他们信仰的心脏。
那里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是所罗门王建造圣殿的遗址,是他们与上帝立约的象征。
而在伊斯兰传统中,这里同样神圣,穆斯林相信亚伯拉罕在此试图献祭的是他的长子以实玛利,穆罕默德也在这里登霄见到真主。
两种信仰,同一圣地,双方都坚信“这片土地属于自己”,因此根本没有妥协的空间。
![]()
耶路撒冷
1993年,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持下,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签署了《奥斯陆协议》。
以色列被要求归还部分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包括加沙地带与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而耶路撒冷问题 “暂缓处理”。
一时间,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东迎来和平的曙光,可现实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端情绪在两边同时滋长。
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因推动和平进程,被本国的一名极端犹太分子刺杀身亡。
与此同时,亚辛领导下的哈马斯也在暗处默默积蓄力量。
他们认为阿拉法特背叛了信仰,用谈判换和平是对烈士鲜血的侮辱。
亚辛1988年发布的《哈马斯宪章》中明确写道:“真主是我们的目标,先知是我们的榜样,《古兰经》是我们的宪法,圣战是我们的道路,牺牲是我们的理想。”
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和谈,宣称“巴勒斯坦问题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只有通过圣战才能彻底消灭犹太人”。
![]()
奥斯陆协议
2006年,巴勒斯坦举行了立法选举,哈马斯在选举中获胜,随后与法塔赫爆发武装冲突。
经过激烈对峙,法塔赫被赶到了约旦河西岸,哈马斯独占了加沙地带,巴勒斯坦出现了 “分治”局面。
法塔赫此后在约旦河西岸仍与外界沟通和接受国际援助,但其影响力与早年相比已明显削弱。
哈马斯则维持着强硬的立场,坚决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尤其是“雷姆音乐节惨案”中有超过1400名平民被残忍杀害。
这件事让犹太人彻底怒了,以色列政府迅速将这次冲突定性为“犹太民族的生存之战”,整个国家进入战时状态。
以色列的地面部队正式向加沙推进,他们还出动了最先进的F-35隐形战机。
加沙的面积很小,却挤着两百多万人。以色列的每一次轰炸都可能带走很多无辜的生命。
![]()
雷姆音乐节惨案
国际媒体纷纷对准特拉维夫,质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如何面对加沙地区非常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内塔尼亚胡说到,英国空军在二战时期轰炸纳粹总部时误炸了一家医院,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但国际社会并没有谴责英国,因为当时世界知道那是“战争中无法避免的代价”。
然后内塔尼亚胡神情冷峻的转身离去。
以色列政府随后多次强调,哈马斯把平民变成操纵战争的人盾,躲在民众身后发动袭击。
遇难的平民越多,外界的舆论压力就越大,而哈马斯就更安全。
![]()
英国空军在二战时期轰炸纳粹总部时误炸了一家医院
总结
“两国方案”一直被认为是化解巴以仇恨、实现中东和平的最佳出路。
按照联合国的设想,这个方案能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自拥有独立的国家,从而结束几十年来的流血与冲突。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法塔赫掌控着约旦河西岸,哈马斯占据着加沙地带,双方互不买账、各自为政。
以色列跟哈马斯谈,法塔赫不认;跟法塔赫谈,哈马斯更不会接受。
在此之外,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不断扩张定居点,也成了压在和平进程上的另一块巨石。
这一举动不仅激怒了巴勒斯坦人,也引来了包括美国、欧盟等在内的多国批评。
而且伊朗自从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一直在中东扮演反以先锋的角色,持续向哈马斯、真主党等组织提供资金与武器。
对伊朗来说,只要以巴和平,那他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就会被削弱。
![]()
最重要的是,哈马斯的高层早已移居海外,他们靠来自各方的巨额“援助”维持奢华生活。
对他们而言,战争带来的混乱反而是一种稳定的收益来源。
因为一旦真正和平,他们就必须回到加沙,面对基础设施崩塌、民生贫困凋敝的现实问题。
于是,这场看似宗教与民族的冲突,其实早已夹杂着权力、利益与历史的纠葛。
那么此次哈马斯和以色列的停战协议能否给加沙带来和平呢?这
或许是许多人心中的希望,但答案恐怕要等历史去揭晓。
毕竟在中东这片土地上,和平总是姗姗来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