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金秋时节,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寺堡村,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甜香。农家院里,褚晓强正对着手机镜头,熟练地捧起一团地瓜糊子,在滚烫的鏊子上画着圆。镜头另一头,数万名观众正通过直播围观着这张地瓜干煎饼的诞生。如今,这个ID叫“沂蒙山大强子”的农村青年,已在全平台拥有二十多万粉丝,让深山里的传统美食沿着网线“飞”出了大山。
“煎饼是俺们沂蒙山人的根。”褚晓强一边翻动着鏊子上渐渐成型的煎饼,一边感慨道。在他身后,堆满了今秋新刨的地瓜。过去,秋冬季节烙煎饼是家家户户最重要的农活,关系着来年一家的主食问题。如今,镜头记录下了这份传承:从地瓜的精心挑选、清洗、剁钗,到磨成糊子、控水、上鏊,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农耕智慧的结晶。
当金黄的煎饼在鏊子上冒出热气,渐渐变得薄如蝉翼时,直播间里总会涌起一片思乡之情。“看着就想起奶奶烙煎饼的样子”“三年没回家了,就想这口味道”……弹幕上游子们的留言,让褚晓强更坚定了通过电商传递家乡味道的决心。
“以前煎饼只是自家吃,顶多送送亲戚。”褚晓强说。如今通过电商平台,他的地瓜干煎饼最远卖到了新疆、海南。随着“沂蒙山大强子”的走红,沂蒙山的煎饼也迎来了新发展。褚晓强组建了村民直播团队,统一标准、改进包装,让传统煎饼更适合长途运输。他们还在产品说明中附上煎饼的多种吃法,帮助外地消费者更好地接受这个沂蒙特色。
“不仅要让游子吃到家乡味,还要让更多人了解煎饼文化。”在大强子看来,电商不只是销售渠道,更是文化传播的窗口。每次直播,他都会详细讲解烙煎饼的每个细节——为什么要在包袱里压石头控水?为什么要用高粱秆盖顶晾凉……这些饱含农耕智慧的细节,常常让观众大呼“长知识”。
在砖埠镇诸葛村,对传统味道的坚守从“一粒小麦”开始。沂南县智圣故里乡村旅游发展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种植小麦。“咱种的小麦品种好,颗粒瓷实,磨出的面粉才有股天然甜。”合作社总经理刘善旺说道。基于这份原生态,合作社开创了“智圣良田”品牌,建起自己的面粉厂,生产全程无添加防腐剂、增白剂,面粉颜色是自然的乳黄色。“用‘智圣良田’的面粉蒸馒头、煮面条,吃起来就是小时候家里的味道。”不少顾客反馈道。
有了好面粉,诸葛村又延伸出手工馒头新业态。合作社开起了花样馒头店,没有机器流水线,全靠手工揉制,还创新出十多种花样:黑米面揉的“墨玉馒头”透着米香,红枣碎裹进面团的“枣香馒头”咬着有颗粒感,南瓜泥和的“金瓜馒头”泛着自然黄,还有高粱面粗粮款、夹火腿肠的咸香款、裹红豆沙的甜糯款……“现在人吃饭讲究健康,也爱新鲜花样,咱就把老手艺和新口味结合,让馒头不只是主食,更是能解馋的美食。”合作社人员苏洪菊笑着说,每天刚蒸好的馒头还冒着热气,本地顾客就上门抢购,更多订单则来自电商平台。
“大家看,咱的面粉没有增白剂,搓一点在手里,能摸到麦粉的细腻。”在直播间,苏洪菊正跟网友展示着面粉。她的直播间不固定场景,有时在面粉厂生产车间,对着镜头展示小麦清理、研磨、筛粉的全过程;有时又在馒头店操作台前,挽着袖子一边揉面,一边演示如何把南瓜泥、黑米面和进面团,现场教大家花样馒头如何制作。
生动的场景、实在的讲解,让网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食材的新鲜与手艺的扎实,每次直播后,面粉和馒头的订单都会涨一波。“很多人说看了直播就放心,买回去给老人、孩子吃都安心。”苏洪菊高兴地分享道。
如今,沂南的传统美食,正以最本真的味道和最鲜活的姿态,在电商新赛道上飘香万里,也让沂蒙大地上的烟火气,成为连接城乡、传递记忆的温暖纽带。(林彦彤 于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