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提起杨振宁,绕不开他那位到死都没宽恕他入美籍的父亲 —— 杨武之。
这位1896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学者,一生都带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执拗与风骨。
![]()
杨武之原名杨克纯,自幼命运多舛,父母早逝后靠叔父抚养长大,却凭着过人天资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了当时稀缺的数理人才。
1918年毕业后,杨武之回合肥母校任教,担任舍监时铁面无私,深夜十点准时关校门,把那些寻欢作乐的纨绔子弟挡在门外。没想到这些学生家长仗着权势袒护孩子,让他愤而辞职。
![]()
这次经历让他看清,仅靠教书改变不了社会的黑暗,于是萌生了“科学救国”的念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杨武之师从数学名家迪克森,专攻数论,1928 年成为中国因研究数论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人。
按理说留在美国能有更好的发展,但他毅然回国,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抗战时期随西南联大南迁昆明,在茅草屋里继续授课。
![]()
这位爱踢足球、唱京戏的教授,对子女教育却格外严格,杨振宁的名字就是他取的 ——“振”是家族辈分,“宁”代表出生地安庆(当时叫怀宁),把家国情怀刻进了名字里。
![]()
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十岁前跟着父亲辗转各地,1929年随父迁入清华园后,才算有了稳定的成长环境。
在清华园的八年里,他就读于园内的成志学校,课余常去图书馆翻阅书籍,父亲书房里的数学著作成了他最好的玩具。
![]()
1937 年抗战爆发,全家一路颠沛流离到昆明,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在这所大师云集的 “流亡大学” 里,他师从吴大猷、王竹溪等名师,1942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1945 年,23 岁的杨振宁获得清华留美公费生资格,三年后,他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
事业巅峰与国籍争议
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了辉煌的科研生涯。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个后来被视为现代物理学基石的理论,当时却没被学界重视。
![]()
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次年就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诺奖的中国人 ——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他还是中国公民,尚未加入美籍。
国籍问题的导火索,源于1952年的家庭变故。
![]()
当年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带着长子回台湾探亲,圣诞节前却拿不到返美签证,急得他四处奔走。直到1953年,在好友奥本海默的帮助下,才从每年仅105个的中国移民签证名额中抢到两个,而按规定他必须到美国境外申请。
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没有美国居留权,日后出国访学会寸步难行。1953年,他和妻子在途经火奴鲁鲁时拿到美国绿卡,1964年正式申请入籍。
![]()
但这个决定彻底伤了父亲杨武之的心。这位一生坚守 “科学救国” 信念的老人,先后三次劝说儿子回国;父亲希望儿子能留在国内。
![]()
但每次杨振宁都有自己的苦衷:初期是担心回国后无法继续前沿物理研究,后期则顾虑家庭和科研团队的稳定。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坦言,“决定申请入美籍并不容易”,但当时的国际环境让他不得不做出选择。
而这份坚持,成了父亲心中永远的刺。1973年5月12日,杨武之在上海逝世,临终前还对儿子更改国籍这件事有怨,这件事也成了父亲杨振宁一生的遗憾。
![]()
落叶归根:迟到半个世纪的国籍回归
尽管加入了美籍,杨振宁从未真正远离祖国。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他成为首位访华的美籍华裔学者,阔别26年后再次见到父亲,父子相对无言,隔阂仍在却已少了几分尖锐。
![]()
那次回国,他见到了挚友邓稼先,当得知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当场激动落泪。返美后,他在多所大学演讲,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还多次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1999年,杨振宁接受清华大学聘书,全职回国效力;2003年妻子杜致礼去世后,他干脆迁居清华园,把寓所命名为“归根居”,寓意落叶归根。
![]()
2015年4月1日,93岁的杨振宁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正式院士。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年轻时出国求学,年老时回归故土,我想帮助中国人改变不如人的心理”。
这个迟到半个世纪的决定,或许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
回国后的十几年里,他以八十多岁高龄给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募集资金创立高等研究院,捐赠2000余件图书手稿建立资料室,为中国物理学科的发展倾尽心血。
如果有人问他为何晚年才回国,答案则是“年轻时需要自由的学术环境做研究,年老时则要把所学奉献给祖国,时机很重要”。
![]()
结语
从清华园的少年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从加入美籍引发父子反目到晚年落叶归根,杨振宁的一生始终在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中拉扯。
父亲杨武之的不宽恕,是传统文人对家国气节的坚守;杨振宁的选择,是科学家对科研理想的执着。
而最终的国籍回归,或许正是这场跨越半生的父子和解 —— 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父亲“科学救国”的未竟心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