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又回来了,28天“禁言”后,直播间照样人声鼎沸。有人说他赚了8个亿,也有人说他被“封”是咎由自取。
10月22日,张雪峰在账号解禁后在抖音账号“张雪峰讲升学规划”恢复了直播,超4万人在线。
![]()
张雪峰在直播间鞠躬感谢网友和家长们的关心,表示自己被封期间,没有任何一位学员退费,全是关心和爱护,未来会更努力帮助各位家长。
张雪峰这次的开播,内容依旧围绕高考志愿规划展开,他连麦多位家长,为孩子选专业、择校、评估分数线。
只是,这次直播与以往不同,他特意强调:“今晚我们不卖货,只连麦。如果家长问起,我再介绍,不想第一天回来就上热搜。”
![]()
就在一个月前,张雪峰的所有主流平台账号,全部被“禁止关注”,如今的解封,算是为这场风波画了个句号。
从更深层次看,张雪峰被封事件,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网红的起落,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中国教育和社会的许多尴尬和无奈。
其实,张雪峰自打成名那天起,争议就没停过。他说话直白得像大铁锤,什么“新闻无用论”、“文科都是服务业”、“普通本科没竞争力”,一句句砸得人心生不快,但偏偏又让不少人有点心虚——现实确实如此。有人被他气得跳脚,有人觉得他说出了大实话。

最经典的“孩子要报新闻我一定打晕他”,直接把新闻专业的学生和老师都激怒了。但换个角度看,被他说“坑”的那些专业,确实就业难,被他劝退的学生,确实面临信息差。

很多家长不想听高大上的“教育理想”,只想让孩子选个能活下去的专业,这也是中国无数家庭的共同心理。张雪峰用粗粝、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方式,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但网络的风向永远复杂。有人觉得他是“制造焦虑”,有人却说他只是“揭开焦虑”。教育成了商品,焦虑成了生意,卖课、卖规划、卖信息,谁都能说自己是在“打破信息差”,可真相是,家长们掏钱买的,往往是一点点确定感和希望。
张雪峰的“封号”原因据说是直播言论违规。但在他被封禁的这28天里,高考志愿填报的生意丝毫没降温。
据艾媒中国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户需求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规模就已近10亿元,付费用户达到80万人以上。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高考志愿相关企业1242家。从地区分布来看,相关企业密集分布在华北地区,占比高达74.84%。注册量方面,2024年全年注册34家相关企业,截至目前,今年前5月已注册27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家。
![]()
从注册资本来看,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相关企业最多,占比41.99%。
![]()
从经营时间来看,超半数(50.36%)高考志愿相关企业的成立年限在3-5年。
![]()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这些线下填报机构普遍价格不菲,但不同地区的服务收费也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北京地区的专家报考服务最低价高达16800元,但在其余省份,价格均在4000-6000元不等。
不过,虽然填报机构品牌众多,但其所提供的咨询服务都大同小异,大致流程为:了解考生基本信息,与孩子一对一面谈;对考生进行兴趣测评,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最后依据高考成绩,借助内部大数据等形成最终的志愿填报方案,整个过程最短可在一周内结束。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用的付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多数家长选择高考志愿仍然愿意选择机构。这也意味着,没有张雪峰,还会有下一个“李雪峰、王雪峰”。这不是个人的悲欢,而是一个市场的必然。
所以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张雪峰能火?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家庭太焦虑了。
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背后是多少家庭的希望、焦虑和赌注?中产怕掉队,普通家庭怕选错,大家拼命想让孩子“上岸”。
填志愿早就不是兴趣的选择,而是生存的决策。张雪峰踩中了大家心里最敏感的神经,他告诉你哪个专业能挣钱,哪个“没出路”,家长们听得如获至宝,哪怕收费高得离谱,也愿意掏钱“买安心”。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张雪峰成了“信息掮客”,帮大家穿越录取规则的迷雾,顺带把咨询服务的价格抬了上去。他旗下的研途教育的一次志愿填报服务能卖到上万元,家长们心甘情愿为“焦虑税”买单。张雪峰变成了行业龙头,也变成了“教育功利化”的标志。
我们理想主义的教育,总是告诉孩子“兴趣最重要”,但现实主义像张雪峰这样的“规划师”,却在用冷冰冰的就业数据粉碎美梦。有人说,这样的功利叙事会把教育变成投机市场。可仔细想想,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张雪峰,而在于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环境。
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高等职业培训所”,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风口,家长们挤破头找信息、买服务、抢名额,孩子们被专业代码框死未来。在这套游戏规则下,一个“讲真话”的张雪峰被推向风口浪尖。他的言论有时粗鄙、情绪化,但也真诚、坦白、接地气。他的火爆,恰恰说明了家长们对真实、对确定性的渴望。
当然,张雪峰也有他的边界。比如那句“老子他妈先捐”,比如直播里情绪化的爆发。这些出格的话,踩到了舆论红线。教育从业者本该理性、克制,而不是煽动情绪。公众人物更该懂得分寸,尤其在敏感话题前。
当然,更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系统为什么把志愿填报变得如此重要?
大学为什么一窝蜂地开热门专业?家长为什么宁愿花大钱买信息?孩子为什么被专业选择“框死”?……
这些问题的答案,张雪峰解决不了,也不是靠封一个张雪峰就能解决的。
他只是被教育焦虑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了这个时代的“产物”。没有他,市场还会制造出“下一个张雪峰”。他的言论让人不舒服,却也逼出了现实的真相。
复旦大学王德峰说过:“大学不是服务社会,而是引领社会。”可在今天,大学越来越像就业工厂,教育理想被现实狠狠挤压。家长们为孩子抢咨询名额,孩子们为分数和专业焦头烂额。所有人都想找到一条“确定性的路”,哪怕这条路是靠买来的信息和焦虑。
或许,真正值得大家思考的,不是张雪峰说了什么、赚了多少,而是:我们究竟希望教育带给孩子什么?是短期的就业保障,还是长远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当教育被异化成一场关于分数、专业、就业的赛跑,我们是不是也该停下来、想一想:究竟该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
张雪峰能被推上风口,也会被风浪拍下去。但教育这件事,本该是慢慢积累的长跑,不是立竿见影的买卖。无论是家长、孩子、还是整个社会,都要学会抵抗焦虑,回归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下一个张雪峰”牵着鼻子走,把命运真正握在自己手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