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八十期(总第952期)
![]()
今天,我们准备挑刺儿的中考真题是北京卷2012年的第6题。
6.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该题考生作答时,有些考生没有答对,主要是脱离了语境,只是看到“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说法完全没问题。但实际上文段结尾的反问句,“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根本就没有涉及到“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这是常见的命题“挖坑”方式。吃一堑,长一智,平时读书认真思考,考试时注意到了,就不容易出错了。
但该题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能否做对,而是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所给语料存在怎样的问题。
中间的三个排比句,如果后半句互相调换,看似也没什么问题,反过来是不是说明这几个排比句本身是空话套话呢。学生之所以发现不了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书读的少,尤其是经典作品读得不够,所以语感就不够强。成天做这种练习,似乎做对了得到了某种益处,但实际上受到这种垃圾语料的伤害,要远比得到的益处大得多得多。
如何修改呢?可以有很多改法,如果想避免这种空话套话,那必须要做的就是把文字“落实”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说。
我把这个语料喂给AI,最初很多AI给出的修改,依然是空话套话,这也不难理解,因为AI被喂进去的中文语料,很多就是这种空话套话,自然是取法乎下,得之下下。
那怎么调教AI呢?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底层判断力,既要使用AI帮助自己学习提高,又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否则就会被AI给带偏了。我指导ChatGPT修改了一版。怎么说呢?差强人意,至少比考试的文本好多了。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仿佛听见诗人用泥土般的声音呼唤祖国,那炽热的情感让我在平凡的日子里也不敢忘记初心;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看到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灵魂与命运和解,那份宁静与坚韧让我懂得如何面对不可改变的痛;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我随聂赫留朵夫走过忏悔与救赎的旅程,体会到人性光亮在反省中重新被点燃。读书,不只是汲取知识,更是一次次与灵魂相遇的旅程。
各位朋友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用不同的大模型试一试,看看它给你输出的结果是怎样的,一定程度上可以管中窥豹,窥见大模型能力的高下。
当然了,如果是被网上各种小作文带偏了文章品味的人,很难发现好坏,甚至可能把坏的当成好的,把好的当成坏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当下的语言环境中,正愈演愈烈。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五十七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就在视频号“水寒说语文”的“直播回放”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