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十四五”期间,南昌民政系统凝心聚力、精准施策,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将规划蓝图中的“民生承诺”,切实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
五年来,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南昌出台40余项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助餐工作等配套措施,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完成养老服务床位总数达1.5万张。
五年来,南昌在全省率先以设区市为单位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城乡低保标准增长到每人每月1015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330元。
织密兜底民生保障网
“多亏了南昌市救助管理站的同志,不但让我免于露宿街头,还帮我找到工作,让我重拾生活希望。”来自江西上饶的小张因求职屡屡碰壁,最终花光积蓄,陷入困境的他无奈向南昌市救助管理站求助。
工作人员接待后详细询问其务工经历、求职意向及技能特长,不仅为其筛选就业信息,并积极联系合作企业对接匹配岗位,还全程陪同参加面试。就在不久前,小张成功入职南昌某空调公司。
当群众遭遇困难、基本生活难以为继时,社会救助会稳稳兜住他们的基本生活。小张的经历就是“社会政策要托底”的生动实践。
五年来,南昌市民政部门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拓展覆盖范围提升制度的可及性,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触达更多困难群众。
——基本生活补贴扩面。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中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为成年在读普通高中和大学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继续发放基本生活补贴的同时,首次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孤儿保障体系。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南昌市机构养育孤儿基本生活补贴标准达到每人每月2120元,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590元,均高于省定标准,与2021年保障标准相比分别上涨16.48%、24.22%。城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城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均提高至每人每月110元。持续实施助学、助医工程,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继续接受教育,享受医疗服务。
——救助渠道持续拓宽。南昌市以交通状况、人流密度、设施设备条件为切入点,在各县(区)综合条件较好的地段分别设置临时救助点,悬挂标识牌,投放救助物资、政策解答宣传册、求助指引卡等物料,实现全市12个县区(开发区、管理局)临时救助点全覆盖。简化社会救助流程,推广应用赣服通,困难群众实现足不出户办理救助。
建成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我子女也都70多岁了,也是需要人照顾的年纪。以前总担心生病,照料的人手不够,现在‘家门口’的颐养之家就和卫生院签了协议,定期有人来检查身体,心里踏实许多。”在湾里管理局梅岭镇店前社区,93岁的王武寿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
这是养老服务增进老年人福祉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期间,南昌市被列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首批试点城市。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我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促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
——“15分钟养老生活圈”实现城镇全覆盖。以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和适老化改造清单“三张清单”制度为框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建成295个老年助餐点,其中城市“幸福食堂”183个、农村助餐点112个;打造586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7个“一老一小幸福院”,创新推行“低龄助高龄”互助模式,农村颐养之家成为传递“邻里温情”的重要载体。
![]()
——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为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指导全市89个养老机构规范运营。纵深推进乡镇敬老院“县级直管”改革,高标准打造18个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建成护理型床位1479张,特困供养对象集中照护率达55.67%。推进建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率达到50%以上。
![]()
——激活银发经济活力。成功吸引泰康、江投、长天等龙头企业落地,培育65个民办养老机构,形成涵盖高端康养、旅居养老、医养融合的多元业态。完成6112户适老化改造,撬动社会资本1804.6万元。创新开展“银发经济六进”活动,推动养老服务与旅游、保险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
——智慧养老领先全省。通过政、银、企三方合作方式,建设“一中心、多平台、N站点、全覆盖”的智慧养老平台;开通12349服务热线,为全市老人提供助医、助浴、助急、助行等“20助”服务。
移风易俗常态长效
“诸君宾朋,今日乃良辰吉日,群贤毕至,行中式集体婚礼,以彰婚姻之美,颂爱情之纯……”近年来,这样的中式集体婚礼在南昌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
“原本没想办婚礼,觉得太麻烦,后来听说有集体婚礼,还是中式的,就赶紧报名参加了。”今年,来自湖北恩施和江西吉安的小两口就在红谷滩万象城完成了他们的婚礼,“还给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早上六点多去登记处领证,然后坐铛铛车过来,感觉特别有仪式感。”
五年来,婚丧嫁娶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逐渐被摒弃,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简约适度的婚丧新风尚逐渐受欢迎,新风正气浸润在南昌城乡角落。
——建成一批高标准现代化婚姻登记机关。青山湖区、青云谱区、高新区等地打造户外颁证基地,推出婚礼“简约套餐”,每场婚礼可为群众节省5万元~7万元。打造青山湖区塘山镇永红村、南昌县塔城乡、安义县石鼻村等20余个移风易俗示范点,各点位因地制宜建设村级婚俗礼堂,配齐婚庆设备,建立管理制度和办事流程,每场婚事可为群众节省2万余元。
——殡葬服务不断优化。出台殡葬服务12条,实施“六惠民”“六便民”。建设村(社区)移风易俗公益性追思堂19个,打造守灵、告别、休息等功能区域,免费就近为群众提供治丧场所。投入1.9亿元建设市本级公益性公墓,改造提升市殡仪设施,购置遗体接运车,提升接运服务能力,统一各殡仪馆收费项目不超过26项。持续落实“五免一补”惠民殡葬政策,惠及11600余人;开展“身后一件事”代办便民服务,让群众少跑腿。由红白理事会牵头,全市成立18支由丧事帮办人员、乡贤等组成的丧事“白管家”志愿服务队,统一礼仪培训、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着装,为群众提供文明治丧帮办服务。
提升专项社会服务水平
国庆期间,每天都有志愿者来到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免费为游客提供志愿服务,他们以热情专业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为英雄城南昌的国庆黄金周增添了亮丽的文明底色。
社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社会治理、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依法登记注册社会组织3050个,增幅达59.3%,覆盖教育、文体、卫生健康、公共服务等方面,在城市发展、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审管分离”,建立了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规范治理工作,减少涉企收费515万元。通过福彩公益金资助社会组织开展项目114个,打造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创新基地2个。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 洪观新闻记者 熊婷婷/文 影视部/图
编辑:梁琼 二审:胡志文 终审:邹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nc_fabu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